9月2日,在位于臨沂市羅莊區的山東華盛中天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盛中天),技術員黃進光在研發中心坐了3年“冷闆凳”,終于完成了無鐵芯電機項目的技術攻關。“把三年多的時間花在一件不知道能不能成的事上,其實風險很大。”黃進光說,但公司的“冷闆凳獎金”給了我一份體面的收入,讓我很有安全感,願意去從事長期研究。
黃進光所說的“冷闆凳獎金”,是華盛中天《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的通俗說法。針對長期從事研發收入的技術員團隊,該公司每年都會針對研發進度進行評測,根據階段性成果發放激勵獎金。
以黃進光負責的無鐵芯電機項目為例,第一年完成設計方案,第二年完成樣機生産,第三年進行小批量試制定型,雖然頭幾年的成果并不能馬上給公司帶來營收增長,但公司仍對這些成果進行了獎勵。“靠着這些獎勵,我過去三年的年收入遠超20萬元,我們廠長的工資也才20萬出頭。”黃進光說。
黃進光所說的廠長,是華盛中天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士志。華盛中天的前身是1951年創立的華盛鐵木工廠,此後雖曆經臨沂農業藥械廠、股份制改革、國企改制等發展階段,但仍有不少老員工稱呼公司負責人為廠長,與這個稱呼一起保留下來的,還有技術員團隊的高工資。
據張士志介紹,早在1997年,廠裡就出台了《技術人員激勵創新機制》,設置70餘人的技術員崗位,全廠職工都可以競聘上崗。競聘上崗之後的技術員,工資是普通職工的2.5倍、是廠長的1.5倍。
“當時普通職工的月工資是300元左右,廠長是700元左右,而技術員普遍超過1000元。此後這個制度經過多次修改完善,但技術員工資25年來一直比廠長高。”張士志說,之所以要設立這樣的制度,是因為華盛中天一直将科技創新作為第一生産力,将企業發展的希望寄托在技術團隊身上,用高工資激發創新活力。
最近這些年,這項制度又有了新突破,除了“冷闆凳獎金”為技術員收入托底,華盛中天還設立了上不封頂的技術員分紅制度,如果技術員開發出的新産品成功上市,公司會從這款新産品的銷售額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分紅,獎勵給技術員,連獎三年。
據張士志介紹,他作為公司負責人,本身就是從老藥械廠的技術員團隊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對于如何激發員工創造力有切身體會。近年來,華盛中天通過完善激勵制度,向下提供托底收入,向上又打破了收入天花闆,為技術員團隊營造出了有利于開展長期研究、重大研究的好環境。目前,在華盛中天170多人的技術員團隊中,年平均工資普遍達到了20多萬元,還有幾名成果顯著的技術員年收入超過60萬元,而技術員年收入的最高紀錄,已經超過100萬元。與這個數據相對應的是,華盛中天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了5%左右。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中,針對年銷售收入在2億元以上的大企業,所要求的比例是不低于3%。
“對我們普通員工來說,如果研發失敗,沉沒成本由廠裡負責,如果順利完成技術攻關,大家一起收益,這讓我們可以放心大膽地去幹去闖。”黃進光說。
正是憑借着對科技研發的重視,華盛中天在一家地方藥械廠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了一家擁有山東華盛農業藥械有限責任公司、山東卡特重工機械有限公司、山東衛士植保機械有限公司、山東華盛中天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等4個全資或控股子公司,集科工貿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
在華盛中天的展廳裡,有一張印滿了密密麻麻小字的海報,上面是華盛中天這些年來先後主持及參與起草的30餘項國家及行業标準,涉及小型通用汽油機、園林機械、農業機械等各個領域。目前,華盛中天是行業内起草國家及行業标準最多的企業。其自主設計研發的割灌機、背負式噴霧噴粉機等主導産品,還先後獲得國家銀質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推廣示範産品、全國重點推廣産品等榮譽稱号。
基于這些成果,2021年11月,華盛中天榮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範企業。
“華盛中天為什麼能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我認為可以用八個字總結,那就是‘好在認真貴在堅持’。幾十年來,不論市場環境怎樣變化,我們一直堅持重視科技創新,心無旁骛攻主業。”張士志說,面對新的發展要求,我們又成功開發出了無鐵芯電機等新産品,很有信心繼續創造新的成就。
(大衆報業·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紀偉 通訊員 董青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