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之王——鳳凰:美麗、高尚
——笙獨奏曲《鳳凰展翅》笙的起源及美學分析
一、笙之起源
笙,是中國傳統古老的吹奏樂器,它屬于簧片樂器族内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也是世界上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并且對西洋樂器的發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1978年,中國湖北省随縣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多少支匏笙,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笙。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稱。春秋戰國時期,笙已非常流行,
戰國笙
它與竽并存,在當時不僅是為聲樂伴奏的主要樂器,而且也有合奏、獨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竽、笙仍并存應用,但竽一般隻用于雅樂,逐漸失去在曆史上的重要作用,而笙卻在隋唐的燕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清樂、西涼樂、高麗樂、龜茲樂中均被采用。當時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義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備兩根義管,需要時,再把它臨時裝上去。早期的笙為竹制,後來改為銅制。明清時期,民間流傳的笙有方、圓、大、小各種不同的笙的形制。
竹制笙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曆史悠久,能奏和聲。它以簧、管配合振動發音,簧片能在簧框中自由振動。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有了笙的雛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1401-前1122)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記載。“和”就是後世小笙的前身。《爾雅·釋樂》記載:“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說文解字》:“笙,十七簧像鳳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
l在我國古代樂器分類中,笙為匏類樂器。《詩經》的《小雅·鹿鳴》寫道:“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見笙在當時已經很流行了。
二、作品簡介
《鳳凰展翅》是胡天泉、董洪德于1956 年合作的一首笙獨奏曲,也是建國以來,笙曲之首創。笙的發音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鳳凰,古稱瑞鳥,是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象征着美麗、高尚和幸福。
笙曲《鳳凰展翅》采用了山西民間梆子音樂的素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音樂形象鮮明,表現手法簡煉,富于生動、含蓄的藝術效果。全曲一氣呵成,運用笙的多種演奏技巧,以力度、速度、節奏等的對比,生動地描繪了我國傳說中的神鳥——鳳凰的美麗形象和鳳凰展翅翺翔的各種優美的姿态,以及迎着雨後彩虹展翅欲飛的美妙意境。同時,抒發了人們對幸福、自由、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具有純樸的民族風格。該樂曲曾獲1957年第六屆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民間音樂比賽金質獎章。
三、美學分析
笙獨奏曲《鳳凰展翅》輕盈歡快,翩翩起舞。今天為大家分享這首笙曲《鳳凰展翅》,全曲由引子和A、B、C三個段落構成: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在舞台上表演
引子先由伴奏樂器(即四支琵琶)奏出自由、優美、恬靜的旋律(譜例如下),音調非常神氣,然後,獨奏樂器笙以較強的力度吹出兩組帶重音符号的三連音音型,接着以剛柔相間的旋律、由慢漸快的帶有倚音的音型,展現出鳳凰鳥中之王的氣質和優美的身姿,用“呼舌”技法,奏出徐緩而顫動的長音,猶如鳳凰正在嗖嗖地抖動着她那美麗的羽毛,振翅欲飛:
1=D 2/4
第一樂段(A)由D調轉入G調,柔美的旋律富于歌唱性。起始柔和、優美動人,繼而則悠揚、頓挫,其後活潑、歡快、流暢,笙以“雙音”、“嘟噜”等技法演奏遞降的短小音型,好像是鳳凰引吭高歌、左右顧盼,以至情不自禁,翩翩起舞的動人情景。
轉1=G (前4=1)2/4 3/4
音樂的調性轉換使色彩更趨柔和。笙的“嘟噜”技法,是笙演奏家胡天泉首創的。它具有使音波産生連續滾動的美妙效果,據說是他從漱口時在口腔内嘟噜水而得到的啟發。它結合漸次下行的旋律,表現了鳳凰輕快地跳動、翩翩起舞跳躍的的可愛神态。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在舞台上表演
第二樂段(B)的速度慢起漸快,節奏活潑、富有彈性,曲調歡快、富于動态。它由舒展的四分音符變成歡快的八分、十六分音符,以逐漸緊湊的節奏、加強或改變重音、重拍的手法,使旋律連貫流暢而跳躍,生動地勾劃出了鳳凰輕盈起舞的婀娜形象。
1=A 2/4
這個樂段的旋律進行,具有民間音樂闆式變化的特色,它十分自然地把樂曲引向歡快雀躍的氣氛之中。後段變化音的出現,為樂曲調性的再度轉換預作了巧妙安排。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在舞台上表演
第三樂段(C)的旋律又轉入A調,運用民間器樂曲展開性的“穗子”段落常用的創作技法,圍繞中心音(商音re)旋轉的曲調,并通過句幅的緊縮,使音樂不斷增長向前推進的動力。音樂以富于對比的韻律和節奏,速度由慢漸快,表現了鳳凰姿态萬千的舞蹈形象和翩然欲飛的奕奕神采。
開始時的音樂情緒活潑、歡快、熱烈,然後轉入一段最為柔美的抒情旋律,這一段全部是用笙的“呼舌”演奏,表現了一種出神入化的抒情意境:
笙的“呼舌”技法有着奇妙的色彩:當“呼舌”演奏微微顫動的樂音時,維妙維肖地描繪出鳳凰輕輕抖動羽毛、展翅欲飛的神态;當“呼舌”吹出那寬廣、悠揚的長音時,又栩栩如生地勾劃出鳳凰展翅高飛、翺翔太空的形象。這段緩慢、恬靜的優美旋律,能使人陶醉在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
這段音樂末尾由慢漸快地吹奏同一旋律音型,使情緒轉向富于戲劇性的變化,最後則以幹淨果斷的樂句結束全曲: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創造的“呼舌”技法,在此曲演奏中多次使用,極大地豐富了鳳凰展翅的音樂形象。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在舞台上表演
四、人物概述
胡天泉(1934-)笙演奏家。山西忻縣人。出身于民間藝人家庭,從少年時代起便學會吹奏唢呐、管子、笙等多種民族管樂器,并随父四鄉賣藝,掌握了較多的民間牌子曲和晉劇曲牌。1953 年起從事部隊文藝工作,在長期的刻苦鑽研中發展了笙的演奏技巧。在笙的改革方面也作出了可貴的貢獻,把傳統的十七管十三簧笙,擴展成十七管十七簧,一直增加到目前使用的二十六管笙,擴大了笙的中、低音區,提高了它的表現力。胡天泉還通過創作促進樂器改革和演奏技巧的發展,先後與他人合作,創作了《鳳凰展翅》、《白鴿飛翔》、《紅旗招展》、《草原巡邏兵》等笙獨奏曲,在國内外享有一定聲譽。
五、笙家專訪
笙是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屬于吹孔簧鳴樂器類,由于笙是多孔共鳴,能夠發出優美的和聲,聲音清越、高雅,是民族樂隊中重要的伴奏樂器。然而,千百年來,都把笙作為伴奏,或是合奏樂器,而不是作為獨奏樂器演奏。
1957年,由董洪德和胡天泉共同創作、胡天泉演奏的笙獨奏曲《鳳凰展翅》在第六屆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民間音樂比賽中,獲得金質獎章,也讓笙獨奏這種新的民樂形式,第一次出現在世界的藝術舞台。
附【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著名作曲家董洪德共同創作笙獨奏曲《鳳凰展翅》專訪】
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
胡天泉:“56年組織上讓我吹笙,伴奏的時候,我們有一個搞創作的叫董洪德。他看見我吹笙,我平時練嘛,這個笙那麼好聽。他就啟發我,咱們能不能搞個笙獨奏。我聽了以後高興得不得了,我就練。我練山西民間排子曲,民間曲牌叫《吊棒槌》,我練那個。他給我出主意,那麼我就練。那個時候我們公安軍在動物園旁邊有地,禮拜天去勞動。我沒有事就進動物園裡邊,不是玩嘛,看到那個孔雀了。董洪德啟發,搞一個什麼玩意呢?孔雀開屏,孔雀……,突然間有一個什麼靈感呢?畫報上面有一個龍鳳呈祥的一個畫。有了,咱們能不能搞一個鳳凰,怎麼樣?鳳凰是一個想象的東西,沒有這個鳥,他就啟發我,就叫做《鳳凰展翅》。鳳凰展翅飛不起來怎麼辦呢?展翅,怎麼展呢?想啊想啊,睡不着也想,吹笙能吹那些嗎?展翅怎麼辦?早上起來咕噜咕噜漱口,發現不是吹,不是吸,我給它起名叫做呼舌。呼吸的呼,舌頭的舌。我一吹有了,再加上動作,行了。那就叫《鳳凰展翅》吧。
《鳳凰展翅》曲中的展翅‘呼舌’,這樣就是抖動的意思。開始鳥兒叫,後面用的是山西的《吊棒槌》。春天創造出來,秋天不是想?第二年,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的比賽嘛,這不是選上了。比賽那個時候評委是六國國際評委,我當時吹完以後,台下的評委都站起來了,他們沒想到,中國這麼古老的樂器,還能奏出這麼好聽的東西,評委在下面站起來鼓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