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複發作的精神病能不能治好?精神疾病是一組嚴重的、持續性的慢性疾病在精神疾病治療中,“難治”和“反複發作”一直是困擾患者家屬和促進醫學界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反複發作的精神病能不能治好?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反複發作的精神病能不能治好
精神疾病是一組嚴重的、持續性的慢性疾病。在精神疾病治療中,“難治”和“反複發作”一直是困擾患者家屬和促進醫學界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
精神疾病既是一組慢性遷延性疾病、也是複雜性疾病。其臨床特征是,随着該病的病程延長,其病情逐漸呈進行性加重趨勢,大部分患者可能會由單一的精神症狀轉變為複雜、多樣化的症狀;也可能由最初的焦慮、抑郁,轉化為雙相情感障礙、甚至精神分裂症。
精神疾病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對于精神疾病的治療,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一、 藥物治療
多用于早期、症狀比較單一的精神疾病患者。一般會采用持續口服藥物控制症狀,并定期觀察這些症狀是否有所緩解。由于需要長期用藥,部分患者和家屬往往“半途而廢”;此外,長期服藥的患者會逐漸産生耐藥性,因此需要服用更大劑量藥物,這有可能導緻藥物的副作用增加和療效的減退。這也常常是精神疾病藥物治療後期的療效變差或者無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外科微創手術
多用于病程較長、難治、反複發作的精神疾病患者。外科手術有助于快速控制和去除患者的臨床症狀,同時還能幫助患者減少服藥量,降低藥物的副作用。這是一種“一舉兩得”的微創手術治療技術。
外科手術解決精神疾病的“難治”問題
難治性精神疾病的“難治”并非意味着“無計可施”。對于藥物無法控制病情的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無疑是一種必需的治療手段。
以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主任吳景文教授為首的技術團隊,在外科手術解決“難治性”精神疾病方面,采取了腦立體定向輔助的神經調控技術作為醫治手段,其臨床治療效果十分顯著。
以腦立體定向技術為基礎的外科手術治療,其治療領域涵蓋了多項最新的臨床技術成果,包括無框架手術機器人、有框架輔助系統、神經導航技術、微電極技術、射頻技術、DBS技術等。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可以将微細的調控電極直接作用于患者大腦中分泌神經遞質異常的神經核團,通過靶向的神經調控來控制或徹底消除患者的精神症狀。
腦立體定向技術的優勢在于,它可以構建三維坐标系,進行立體、實時、可視化的手術路徑和神經調控靶點的術前規劃與前端設計,并且根據患者具體的臨床症狀表現,設計不同的神經調控靶點組合與手術方案,真正做到了個體化、差異化、微創化治療,而不是單一籠統的采用一種治療方案。
外科治療适應症寬廣
吳景文教授團隊以第五代腦立體定向技術為外科手術的基礎核心,可對多種頑固、複雜的精神疾病進行治療,例如精神分裂症、焦慮症、抑郁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人格障礙等。特别是對于有嚴重的幻覺、妄想,無故傷人、毀物等的暴力攻擊行為、躁狂等,患者病程在3~5年以上,年滿18周歲及以上年齡,經系統正規、足量、足療程的藥物治療無效或反複發作且拒絕服藥的患者,均可以采用神經調控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療效預期判斷
一般情況下,在患者外科手術清醒後,患者家屬立刻即可看到其變化。患者表現為絕大多數頑固性症狀消除了、認知力恢複、親情回歸,對未來有了新的認識和感悟。一般從患者住院到康複出院,大概需要15天左右時間(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出院後,患者在後期的持續恢複過程中,盡管其頑固性的精神症狀已經消失,但大部分患者仍需要服藥以控制少量殘餘症狀,但此時的用藥量已大大減少,這使藥物對大腦和其他器官的副作用明顯減低。此時,患者逐漸回歸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可以完成一定的社交、工作等社會活動。
專家共識:手術與藥物的協同治療,可以獲得以下療效:
1) 手術有效控制和消除絕大部分頑固性精神症狀;
2) 手術使患者恢複自知力、承認有病、自願接受治療;
3) 手術提高了服藥依從性和敏感性,即主動服藥,服藥減量且有效;
4) 術後患者,經過服藥調整、運動鍛煉、親情關照,患者更容易恢複學習、生活、工作和社交等功能,并逐漸回歸社會。
總之,根據現代臨床醫學科學的重大進步和發現,對于頑固性、難治的精神疾病,微創外科手術和藥物治療,都是這些疾病的重要選擇與必要選擇。我們相信,随着越來越多被“隔離、束縛”的難治性精神疾病患者被現代外科技術所拯救,人們的生活會變得原來越甯靜和祥和。
以上内容由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南院)功能神經科提供專業意見
指導專家:吳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