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傘,是鋼鐵直男最後的倔強
入伏之後,氣溫連續飙升到了37、38℃。空氣中彌漫着的蒸籠味道、暴烈的陽光,無不預示着把肉放在地上就能熟的真·炎熱夏天到了。
但有一群生物,即使是在這個分分鐘可以把人曬成焦炭、曬到紅腫脫皮的季節裡,都倔強地堅持不防曬、不打傘。這群人被稱作鋼鐵直男(一根筋、不懂得變通的男性族群)。
圖片來源:綜藝《叢林的法則》
但這群生物的字典裡真的沒有“防曬”這兩個字嗎?其實,他們也了解曬傷之後會疼痛難忍,也知道找陰涼的地方避一避。
那麼他們是不是發自内心的不想打傘呢?
似乎也不是的。最近微博上流行的一個詞——傘蜜,就是他們開發出來的。意思是指部分男生在夏天急切尋找一類可以一起撐傘的異性蜜友,主要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打傘找個合适的理由。
所以,他們不是沒有防曬意識,也不是不怕曬傷,而是在意來自外界的異樣眼光,害怕自己被貼上打傘很“娘”的标簽。而更奇怪的是,這種偏見,大部分是來自于男性群體,而非女性。
微博相關話題裡,很多女生都非常支持男性打傘,并認為,為了防止曬傷,男生打傘、塗防曬才是正确的做法。
其實,“男性的倔強”也會出現在固有思維中與“女性特質”沾邊的場合。如果你細心一些就會發現,在奶茶店門口排隊的人,大多都是女生,很少能看到男生的身影。但我詢問了周圍的朋友,很多男性朋友都表示自己也覺得奶茶味道很好,隻是潛意識裡把“買奶茶、喝奶茶”的行為歸類為女性行為。
記得電影《霸王别姬》中有一個片段:程蝶衣在唱《思凡》的時候,總是唱錯成“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這可以被理解為主人公對男性或女性性别認同的困惑。而現實生活中,這種困惑同樣存在。
男孩就應該陽剛,女孩就該嬌柔?
大部分人公認的“男性特質”,有時不是來自男性先天的形成,而是出自社會或環境所施加的選擇偏好。
理查德·普魯姆在《美的進化》中提到:“女性對配偶的選擇偏好,同樣會影響男性的進化。因為女性更願意選擇她們覺得美的、讓她們覺得安全的男性,男性就更願意向女性期望的方向進化。”普魯姆把這種機制稱為審美重塑。
電影裡的男性形象也展現出了類似的審美偏好,如英雄電影中的英雄們,無不是肌肉發達、性格堅毅、無堅不摧的“猛男”。社會導向也是如此。在綜藝節目裡,如果男藝人的身上出現耳釘、辮子等與男性陽剛氣質不符的元素,那麼這些部位都會被打上馬賽克。
在這種約定俗成的環境下,男性無論站在彼岸還是此端,都要被迫接受外界給的統一設定。
而整個社會的性别偏見,也要求男孩應該有男子氣概,甚至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被教導“要像個男子漢那樣,壓抑情感、害怕不能說,難過也不能說。止住眼淚,像個男人。”
講述男性困惑的紀錄片《面具之内》曾做過一個調查——專家對一群男孩女孩的個性做采樣,假設“絕對女性氣質”為最小值,“絕對男性氣質”為最大值,然後畫出分布圖。兩個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和方差相當接近,而兩個分布重疊的面積有90%。這說明大部分男女,在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上都是類似的,并沒有真的二元化的差别。我們看到的男人和女人如此不同,是因為社會刻意讓男孩子更具男性氣質,而女孩子更具女性氣質。
事實上,從古至今,男性應該是什麼樣,從來沒有過特定的答案。古埃及男性,尤其是上層階級的男性會畫眼影和眼線,也會熏香;象征着少女的粉紅色在以前卻是男性的标志;在路易十四的肖像畫裡,他的腳上穿着的俨然是一雙高跟鞋……
穿高跟鞋的路易十四
但審美重塑和大衆偏見,把男性帶向了另一個軌道。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提出過一個觀點:“偏見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會由于慣性而持久存在。如果偏見被社會所接受,那麼許多人将會遵循阻力較小的通道,順從這種潮流。他們的行為可能是因為憎恨的需要而産生,但更可能是因為被人喜歡和接受的需要而産生。”
但迎合大衆認可的背後,是認知偏差,一旦男性出現脆弱、哭泣、敏感等不符合預期的行為,被外界重塑的價值觀便會動搖,這會加劇男性的孤獨、脆弱和自我懷疑。
正在被解放的男性天性?
上個月結束的“618網購節”,各大電商公布的銷售數據有了新的發現。這些發現似乎宣告着一部分男性正在從審美偏見中解放出來。
京東的數據顯示:618活動期間,美妝産品的購買者中男性用戶同比增長了61%,面膜、唇膏、bb霜、眉筆等成為熱銷單品。與此同時,平台上的95後消費群體占到27%,其中有18.8%的男生會使用BB霜、18.6%的男生有使用唇膏或口紅的習慣。唯品會發布的618數據也顯示,男性購買的彩妝産品數量同比增長22%。
新一代帶貨王李佳琦
而新一代的“口紅帶貨王”李佳琦,以美妝男主播的身份,在滿是女性的美妝界殺出了一條血路,也刷新了人們對于男性的固有認知。選秀節目中,越來越多的“小鮮肉”受到追捧,讓我們看到了陰柔之美也可以出現在男性身上。這些迹象似乎都在預示着男色時代的到來。
選秀節目裡,煙熏、眼線、身材修長纖細不再是隻屬于女性的标配
但在天貓公布的數據中,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618男性美妝用品有一半的購買者是女性。除卻男性自由意志的解放,如今的流行趨勢,是否依然可以被解讀成男性為迎合女性群體或流行文化而被要求的又一次的審美重塑?
就像堅持不打傘、不喝奶茶、看到陰柔類型的男性會嗤之以鼻,社會對男性、男性對男性的偏見依然存在。
王爾德曾感概:“在這個世間,男人有一套律法,女人有另一套律法,這真是遺憾之至,而其實誰都應該無法無天才是。”
社會賦予了男性和女性太多超過性别之外的東西。在對性别産生偏見之前,我們應該考慮到的是,無論男女,他們首先是人,擁有人最基本的權利。男孩也同樣需要陪伴,可以在傷心時痛哭,也渴望溫暖和愛。隻要他們擁有人應當擁有的優秀的内在品質,那麼他們呈現出怎樣的外在狀态,我們無權控制。
最後想和所有人說,别被偏見束縛了自己的想象力,隻有你自己才能定義自己。
- END -
本文來自公衆号“中讀黑闆報”
關 于 中 讀 黑 闆 報
這裡定期向你推薦夠A的電影、書單、音樂,可能是“最懂得年輕人文化口味”的公号;
這裡也會聊聊年輕人的情緒走向,但我們一點都不知音體,隻通過日薦、沙龍、圓桌等多樣内容,給你心靈每天一次療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