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是道家思想中最讓大家熟知的一個詞。它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
解釋“無為”這個詞,有個網絡上的熱詞非常恰當。叫做“不要作”。
作是“作死”的那個作,“不作就不會死”那個作。
用“不要作”來解釋無為,非常貼切。
下雨打傘,登高用梯,這是無為
無為流行的解釋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什麼都不做”,一種說是“順着做”。
第一種“不做”肯定是不對的,如果什麼都“不做”,什麼都放任,肯定是亂糟糟地一團。亂糟糟地一團,是不可能“無為無不為”的。
順着做呢,比較接近了,但是容易有歧義。
比如最近的肺炎疫情,中國奮力抗擊,西方群體免疫,哪個是逆?那個是順?
很多公知都大誇西方群體免疫是“順應自然規律”,然後這種可怕的順應,是“無為”嗎?
中國的奮力抗擊,是有為嗎?
無為并不是一味地順應。我們注意“無為無不為”最後的這個為字,最後這個為,是“成功”的意思,是達到了目的的意思。換句話說,我們道家的無為,是有目的的,就是要達到人的目的。
為了達到“無不為”的目的,而無為。
給自己找個“作”的理由
再比如有人減肥,偏偏舍不得運動,又舍不得美食,給自己找了個理由“不吃飽哪有力氣減肥”,一通大吃,順應了自己吃的需求,你說是無為還是有為?
要達到目的,必須尊重規律。這個我們都同意吧。
尊重規律,就得按規律辦事。這個也都認同吧。
按規律科學地辦事,才能達到目的,但是按規律辦事,就不能任性,就不能作。科學地辦事,難免就會做一些我們本能地“不想做,不願做”的事情。
但是不願做,不想做,也得去做不是,這才叫為“無為”。
作死
病毒來了,盡管你愛自由,你也得帶上口罩,在家裡宅着。不願意也得這麼做,這就是“無為”。
像上圖幾個任性的,順應自己的天性,就是要自由。那就是把自己的意願放在客觀規律之上了,硬要病毒将就他,這叫作死,看他命大能不能犟得過病毒。
“無為,而無不為”,翻成現代白話“不要作,就能達成成功”。很通順,對不對。
《道德經》涵蓋了人生修養,做人做事,修心修德,治國安民等等各個方面。下面,我們把《道德經》中的幾個與無為有關的句子拿出來,把其中的無為換成“不要作”,看看是不是意思很通暢。
- 個人修養方面的不要作,那就是不要做
原文:聖人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替換後:聖人做不作的事,推行不忽悠的教化
去掉自我,尊重客觀,才能無為
- 治國的不要作,就是不要亂加稅亂管理亂折騰,也不要向西方那樣亂減稅亂印錢亂打仗。
原文:愛國治民 , 能無為乎
替換後:愛國治民 , 能不能不要作
原文:為無為 , 則無不治
替換後:保證不要作,則沒有治理不了的。
原文:我無為 , 而民自化
替換後:我不作,民衆自己感受教化
- 取天下,不作就是會判斷形勢,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原文:是以聖人無為 , 故無敗
替換後:因為聖人不作,所以不會敗
- 做人方面,不作就是肯吃苦肯吃虧,做正确的事
原文: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
替換後:上等道德的人的不作,是沒有不做的事,下等道德的人的不作,是有不做的事。“以”根據考據原文是“不”。上等的不作,隻要對大衆有利,什麼都肯做。下等的不作,照章辦事,如果損害到自己的利益,就不做了。
這句原意是有兩種不同層次的不作,上等不作更徹底。原意就有點繞,替換後還是有點繞。
- 學習不作就是明白不作的好處,減少自我,别作。
原文: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替換後:我知道了不作的好處。
原文: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替換後:(自我)減少了又減少,終于不再作了
- 做事方面,不作就是肯幹
原文:為無為 , 事無事 , 味無味
替換後:做不作的事,從小事做起,枯燥乏味的事也堅持做。
我相信如果減肥敢按上面這麼做,絕對減肥成功。
好吧,雖然有點兒半開玩笑。但是無為真的很類似“不作”。
而且,大家可以從中體會到,無為這個古老的理念,在當今現代社會,仍然有巨大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古今一理相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