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民俗
/
雨水節氣調養脾胃最重要
雨水節氣調養脾胃最重要
更新时间:2025-02-10 23:38:43

  因為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強弱是決定人之壽夭的重要因素。明代醫家張景嶽提出:“土氣為萬物之源,胃氣為養生之主。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是以養生家必當以脾胃為先”。(在五行與五髒的關系中,五行中的土對應于五髒中的脾)《圖書編·髒氣髒德》指出:“養脾者,養氣也,養氣者,養生之要也”。可見,脾胃健旺是人們健康長壽的基礎。

  春天之肝木何以與脾土相關?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中,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人體五髒的生理功能。肝屬木,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生發的特性,故肝喜條達而惡抑郁,有疏洩的功能。脾(胃)屬土,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運送精微,營養五髒、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效,為氣血生化之源。其五髒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在五行相生相克關系傳變中,木旺乘土,即肝木過旺克伐脾土,也就是說由于肝木疏洩太過,則脾胃因之而氣虛,若肝氣郁結太甚,則脾胃因之而氣滞,兩者皆肝木克脾土也。《難經》稱為“逆傳”即肝病傳脾。所以,春季養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陽氣生發的特點,扶助陽氣,又要避免傷及脾胃。

  中醫學稱脾胃為“水谷之海”,有益氣化生營血之功。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營衛、氣血、津液、精髓等,都化生于脾胃,脾胃健旺,化源充足,髒腑功能才能強盛;脾胃又是氣機升降運動的樞紐,脾胃協調,可促進和調節機體新陳代謝,保證生命活動的協調平衡。而人身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則是元氣之本。元代着名醫家李東垣提出: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人折壽的觀點。在他的《脾胃論》中:“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非胃氣不能滋”。并指出:“内傷脾胃,百病叢生”。說明脾胃虛弱是滋生百病的主要原因。

  《本草衍義總論》說:“夫善養生者養其内,不善養生者養其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姿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内虛也。善養内者,使髒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适其宜。”由此可知,脾胃是生命之本,健康之本,曆代醫家、養生家都很重視脾胃的護養。現代醫學實驗證明,調理脾胃能有效地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防老抗衰。

  調養脾胃的具體方法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選擇地進行飲食調節、藥物調養和起居勞逸調攝。

  飲食調節:春季氣候轉暖,然而又風多物燥,常會出現皮膚、口舌幹燥,嘴唇幹裂等現象,故應多吃新鮮蔬菜、多汁水果以補充人體水分。由于春季為萬物生發之始,陽氣發越之季,應少食油膩之物,以免助陽外洩,否則肝木生發太過,則克傷脾土。唐代養生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說:“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五行中肝屬木,味為酸,脾屬土,味為甘,木勝土。所以,春季飲食應少吃酸味,多吃甜味,以養脾髒之氣。可選擇韭菜、香椿、百合、豌豆苗、茼蒿、荠菜、春筍、山藥、藕、芋頭、蘿蔔、荸荠、甘蔗等。

  《千金月令》:“正月宜食粥,……一曰地黃粥,以補腎。”(鮮地黃150克,搗汁備用,粳米50克洗淨,冰糖适量,同入鍋中加适量水,煮成粥後,将鮮地黃汁倒入粥内,文火煮20分鐘即好。)二曰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取防風一份,煎湯去汁煮粥。三曰紫蘇粥,取紫蘇一份,炒至微黃,略有香氣時,煎汁煮粥。“少吃生冷粘雜食物,以防傷及脾胃。

  藥物調養:要考慮脾胃升降生化機能,用升發陽氣之法,調補脾胃。可精神調攝:“凡憤怒、悲思、恐懼,皆傷元氣”,因此在精神調攝方面要靜心寡欲、不妄作勞,以養元氣。

  起居勞逸調攝: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随着時間、空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使其達到健運脾胃,調養後天,延年益壽的目的。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