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必須清楚孩子的思維與成人大不相同,孩子的思維活動一開始是以實物和活動為基礎的,在具體的感知和行動中進行。孩子看見了布娃娃才會想起用布娃娃做遊戲。
如果父母拿走了布娃娃,孩子的思維也随着布娃娃一同消失了。當抱着心愛的布娃娃做遊戲的時候,倘若沒有看見奶瓶、小勺、小碗,他就絕不會想到給布娃娃’喂飯’、.喝水’。生活中還常常發生這樣的現象:當您給孩子一套積木。要求他先想好怎樣搭以後再開始玩時,孩子卻憤憤不平地抗議:“我不要想,我要搭!當一塊一塊積木累積堆高了,孩子會高興地叫起來:’啊,房子!我在造房子!’這種現象很正常,因為孩子不會先想好再行動,而隻能是一邊行動一邊想,一旦動作停止或轉移,思維活動也就停止或轉移了。這種直覺行動思維一般發生在3歲左右的孩子身上。
當孩子進入幼兒期((3一7歲),孩子的具體形象思維逐步發展起來。這一特點在5歲左右的孩子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這種思維主要是依靠具體形象和已有表象來進行。當孩子思考時,其頭腦中思考的必然是,3根香蕉加4個蘋果。或’3顆糖加4顆糖’。如果遇着一位年齡比您的孩子小,按輩分應稱做’阿姨“的人,那就有趣了!您的孩子一定不願叫姨因為在孩子看來,阿姨應該是與媽媽差不多的形象,而比自己小的人隻能是妹妹。
更為有趣的是,一位老奶奶摟着自己心愛的小孫子感慨萬分地說:“孩子,你真幸運!奶奶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卻是生活在黑暗的舊社會……“而5歲的小孩子想的卻是,黑暗的舊社會一定是黑乎乎的,走路必須用燈照明才行。
孩子6一7歲時,随着語言的發展和知識經驗的增長,開始在孩子的大腦中出現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也就是說開始依朱概念、判斷和推理進行思維了。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們對事物的了解不僅停留在現象上,而常常是,追根究底,提出的問題涉及到事物的本質或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類似星星為什麼不從夜空中掉下來?、下雨前螞蟻為什麼要搬家?的問題令父母難以招架。他還能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例,理解和掌握勇敢、認真、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等等一些抽象概念。當孩子不慎重重地跌了一跤,他會強忍疼痛,竭力裝得若無其事的樣子,嘴裡自我标榜:‘我很勇敢,我才不怕疼呢!’那副天真的模樣讓父母忍俊不禁。
另外,據心理學工作者對3一7歲孩子數概念和運算能力發展的研究資料表明,孩子數概念的發展是從計數開始的,先是口頭數數,接着能按物點數,最後是說出物體的總數。
一般說來,3歲左右孩子能做小範圍的唱數和點數。4歲左右的孩子點數後能說出物體的總數,這時的孩子已會按照媽媽說出的數目拿出相應數目的桔子,也就是說能按數取物。他還會利用實物進行數的組成和分解,如将10顆糖分成6顆和4顆,知道4塊雪餅和5塊雪餅合起來是9塊雪餅。到了6一7歲,通過學習,孩子可計數100或100以上,會進行20以内的加減運算。
以上講述的孩子思維的幾個特點,無法區别其側重。作為父母在平時生活中應時常觀察孩子的思維表現,隻有掌握好孩子的思維特點,才能找出相應的激活和培養孩子思維潛能的方法,使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快速地提高。實踐證明,一個人能否成為有用的人才,與早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