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次去日本學習和旅行,時常會看到日本小孩身上背着個小背包。雖然看上去每個背包都不算很大,但是卻裝着孩子自己的一些生活用品,水杯、面巾紙、零用錢等。而且,更特别的是,即使是還在蹒跚學步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會給其準備一個空的背包來背。等孩子上學後,無論書包有多重,家離學校有多遠,孩子們每天都要親自背着沉重的書包,一個人上下學。
而按照我們國内大多數家長的做法,我們會把孩子這些根本就不會占據多少空間的生活用品,通通裝入自己的手提包裡,等孩子需要用的時候,就拿給孩子去用;我們會在酷熱的天氣裡,在學校、補習班的門口,站上幾個小時,等待着孩子下課放學回家;我們會把孩子那沉重的大書包,抗在自己的肩上、拎在自己的手裡,然後挽着孩子的胳膊、牽着孩子的小手,去坐地鐵、坐公交車、或開私家車回家。
難道說,是日本小孩子的父母,不知道天氣熱,不知道書包沉,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嗎?難道說,我們國内的父母這樣愛自己的孩子有錯嗎?當然不是的!隻是在日本家長的眼裡,這些屬于孩子自己的東西,就應該讓孩子自己來背。他們是希望孩子能夠懂得: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來獨立完成的,這是屬于個人的責任。日本小孩的父母,就是這樣在生活中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而我們的父母,更多的情況下,還是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委屈一點累,更十分地享受把對孩子的這份“關愛”,百分百的表現在行動上。隻可惜這樣的關愛和場景,卻滑稽地像是下面的漫畫,孩子在媽媽營造好的“奶瓶中”讀書學習,汲取現成的“營養”,卻缺少了在現實生活中,鍛煉自己能力、實現成長的絕佳機會。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會給自己、給父母、給社會帶來諸多麻煩,到時滿腹牢騷的你也隻能怪自己,當初孩子想要自己動手的時候,你卻直接幫助完成了,壓制了孩子的自立心,造成孩子長大後獨立性差,依賴心強,抗壓能力弱。
我們是中國人,當然不主張崇洋媚外。但是我認為,在教育方面,我們應該根據國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汲取日本自立教育的精髓,把其最精華的部分,運用到培養我們孩子自立能力的過程中去。
比如說,我們應該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不再把孩子當作是溫室的花朵、當作最需要我們去照顧的對象,而是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杜絕從前“事事包辦”的現實狀況,不再過度地去“操心孩子”,徹底地告别“免費保姆”的身份,糾正孩子對我們的依賴心理;我們應該把屬于孩子的東西,交給孩子自己去管理,告訴孩子那是他的責任和義務。當然,如果孩子出現管理困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間接的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他們成長······
孩子不會永遠是那襁褓中的嬰兒,他們總是要脫離我們的懷抱,走進社會去經曆風雨去成長的。若是從小沒能養成孩子的自立能力,而現實生活又不允許其沒有這種能力時,我們再去臨時抱佛腳般的培養孩子,還真不如趁着現在,孩子年齡小、可塑性強的時候,逐漸地鍛煉孩子的自立能力,培養孩子的自強精神,争取讓孩子做個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付得起責任的人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