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籍《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專家表示,秋分表示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着陰陽平衡的規律,秋分過後,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附向收斂、閉藏,所以人們的起居、飲食也要相應調整。
早睡早起可避免肺氣受損
秋季養生不僅能防治秋季常見病、多發病,還能增強人體對秋季之後寒冷氣候的适應能力,改善體質。秋分過後,市民應該做到早睡早起,以順應秋季“養收”的原則,使肺氣得以舒展,避免肺氣受燥邪的損害。雖然近日氣溫下降明顯,但也應适當“秋凍”,有利于增加人體的耐寒力。人們應保持神志安甯、情緒積極,可選擇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等運動,最好能動靜結合,以達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細嚼慢咽可生津潤燥
“此時的飲食應以清潤為主。”裴教授介紹,不要單一地食用老姜、生蔥、生蒜等辛辣香燥之品及熏烤、肥膩之食;可以多吃蜂蜜、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補脾胃又養肺潤腸;蘿蔔、鴨肉、糯米粥、百合是很好的潤肺養陰食品;此時最佳的水果是梨、蘋果及葡萄等,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吃梨;瓜類水果多屬陰寒性質,多吃會傷脾胃,所以此時應少吃。由于老姜、生蔥、生蒜等熱性食物是日常飲食中必不可少的,所以應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比如吃螃蟹的時候,可以加以辣椒、蔥、姜等熱性作料進行調配,既避免了寒涼對脾胃的損傷,又減少了熱性食物引發的上火、便秘等症狀。總體來說,此時飲食應多樣性,特别應多吃耐嚼、富含纖維的食物,進食應細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生津潤燥。
多吃蘿蔔可化痰止咳
專家介紹,中醫講究“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所以很多市民此時都十分注重進補,認為補藥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這是很不科學的。比如長期服用葡萄糖,不但會引起肥胖、膽固醇增多,還易誘發心血管疾病。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對身體有益,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緻“火上澆油”。有些人專服某一種補品,尤其是老年人,随着各髒器功能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系統地進行調理,不同的季節所進補的需求也不同,所以不能恒補不變,應在正規醫院的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調整。此時進補還應以食補為主,比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同時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避免體内廢物滞留,被腸道重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