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将何去何從?國際金融危機後,持續30多年的全球價值鍊擴張勢頭出現了停滞現象通過測算GVC(全球價值鍊)參與度的變化可以發現,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貿易國以及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典型代表,各自的GVC參與度分别自2010年和2011年開始下降長期以來,全球價值鍊作為國際分工的載體,是全球化的标志之一GVC參與度下降表明經濟“逆全球化”漸成事實,基于傳統比較優勢的全球生産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逆全球化将何去何從?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逆全球化将何去何從
國際金融危機後,持續30多年的全球價值鍊擴張勢頭出現了停滞現象。通過測算GVC(全球價值鍊)參與度的變化可以發現,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個貿易國以及新興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的典型代表,各自的GVC參與度分别自2010年和2011年開始下降。長期以來,全球價值鍊作為國際分工的載體,是全球化的标志之一。GVC參與度下降表明經濟“逆全球化”漸成事實,基于傳統比較優勢的全球生産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當前,制造業本地化已成為全球生産結構演變的最顯著特征。各國最終産品和中間産品的投入與産出狀況是制造業本地化的重要表現,其變化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國際分工發展的方向和範式。2004年後,包括中美在内的主要工業國國内生産的最終産品占其最終産品總消費的比重,即最終産品本地占比,與國内生産中間産品占其中間産品總投入的比重,即中間産品本地占比,先後改變了此前的下降态勢,制造業本地化增強,引發了全球生産結構重塑。實際上,伴随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生産結構調整持續深化,發達國家生産本地化傾向的影響逐步顯現。以美國為例,國際金融危機後,在新興技術應用與政府“再工業化”戰略的共同推動下,美國工業增加值率在較長時期内下降的狀态得以反轉,至2015年已超過國際金融危機前的階段性高點。研究結果表明,制造本地化程度的提高直接推動了GVC參與度的下降。同時,由新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對“逆全球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種新技術對全球化的“反噬效應”在新工業革命初期表現得尤為突出。
曆史地看,“逆全球化”更可能是一種階段性現象,長期而言,全球化将延續波浪式發展,但仍然要高度重視當前制造業本地化和“技術反噬”效應及其造成的負面影響。特别是在中美經貿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逆全球化”進一步演進的态勢明顯,對基于全球價值鍊的分工範式、貿易體系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構成了嚴峻挑戰,對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價值鍊分工、持續獲得全球化紅利帶來諸多不确定性。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渠慎甯博士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新興産業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博導楊丹輝發表于《中國工業經濟》的《制造業本地化、技術反噬與經濟“逆全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