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将存在繁殖率下降的危險 人類将存在繁殖率下降的危險 男歡女愛,繁衍後代,是人類生活中一件大事。中國傳統觀念對“四世同堂”的家庭特别敬重,一則它顯示治家有方,和睦共處,另一方面說明家族人脈興旺,後繼有人。
封建社會更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禮教,家庭出現不孕不育,人們總把目光投向女方,女人不孕遭婆母白眼,擔心失去丈夫恩愛;有極端的,因此被一封休書送回娘家。
随着科學進步,人們發現,生育大事上,負責“播種”的堂堂大男人也有失責問題,由于精子的質量、數量不合格,夫妻二人出得一頭汗卻“白忙乎”,女方始終無法受孕,讓其背上不孕禍手的黑鍋實在是不明事理。
“男子性生育能力走向”近年在歐美科學家中已引起高度重視,廣為研讨,某些人甚至提出:“人類是否會面臨滅種危機?男人的精子出了什麼問題?”擔心人類成為“瀕危物種”,未免駭人聽聞,但從歐洲和北美醫學專家近50年來對精子演變的分析結果看,前途确不容樂觀。法國公衆健康研究院院長(IRESP)、流行病專家阿爾弗雷特・斯比哈日前也提出了足以引起世人重視的結論,其重要标志是,居住在現代工業發達國家的男性,與父親和祖父輩同齡時期相比,精子排放量減少了一半。
第一次發現精子的相貌
1677年,荷蘭人安東尼奧.列文虎克(Van Leeuwenhoek)第一次利用自己制作的透鏡,觀察到了人類的精子。列文虎克是微生物學創始人,顯微鏡的發明家。但他當時沒有意識到計算精子數量問題,直至1951年美國泌尿科專家約翰・馬克雷奧德(John MacLeod)公布他對600名男子的生育力所進行的調查結果,提出正常男子每一毫升精液中含精子數為1億至1億500萬個單位。七十年代初,随着生物學的發展,醫療技術的進步,歐洲和北美科學界加快了對精液的研究,在夫妻間找不孕不育問題時,打破傳統觀念,第一次将目光投向男子,“男子生育能力”也被列入了研究項目。
精液含量出現貧瘠變化
也就在那段時期,英、法、北歐和美國的專家都發現,同樣按照約翰.馬克雷奧德的統計法,男子精液中精蟲的含量不如五十年代,下降到了1億以下,約9000萬單位。而真正讓專家大吃一驚的消息是1974年美國東部地區的研究結果,人類繁殖賴以傳種接代的小精蟲,每毫升内的含量竟然從1億個單位下降到平均6900萬個單位,科技界第一次警覺起來。
男人肯定出什麼問題了!
面對新情況,科學家們驚駭之餘,隻有一個念頭!然而,問題尚未找到答案,壞消息已接踵而來:1992年,丹麥醫療界公布了一份經過周密調查,數據确鑿的編纂報告,資料覆蓋全世界各個國家。報告稱,1940年至1990年這50年間,全球男子精液中,精子的含量已從平均每毫升1億個單位跌落到5000萬個單位,也即50年裡減少了一半的量,降幅達到50%!
人類的“命根種子”數量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下降的?曆史上是否有過同樣情況?幅度多少?會不會降後再升……所有這些問題科學界目前一概無法回答。因為這一領域的研究曆史僅僅起于60年前。
人類很不了解自己
據斯比哈院長介紹,精子産生與時空條件密切相關,同一個男子處于不同的生理和環境條件下,精子“産量”會不同。根據目前掌握的知識,北半球男性居民最佳“生産期”是一年中的二月份至五月份。而地理條件差異産生的影響也十分明顯。丹麥醫療界公布的調查編纂報告,原始數據取材覆蓋面實質上隻是全世界北半球的工業發達國家,目前對南半球國家情況掌握很少,有相當一部分國家根本沒有記錄。
而且,即便在同一個地區裡,有些現象仍無法解釋。例如,法國1992年統計的數量是每毫升6300萬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