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中華 ,養生之道 ,源遠流長 ;九州方圓 ,長壽之星 ,交相輝映。人的自然壽命究竟有多長 ?這一直是 ...
浩浩中華,養生之道,源遠流長;九州方圓,長壽之星,交相輝映。人的自然壽命究竟有多長?這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美國老年醫學家海弗利克在1961年利用細胞分裂次數推算出人類的壽命當在100歲以上。現代生物學研究認為,動物的正常壽命是其成長期的5倍。人類的成長期約為20-25年,則正常壽命當在100-125歲之間。但為什麼當今絕大多數人壽命也僅在70歲左右呢?除疾病、體質、遺傳等先後天因素外,根本原因在于早衰,而早衰的根本原因是精血虧損,髒腑失養。古代大多養生者均惜精如命,認為保持一份精液,便可延長一份壽命,于是多方探求養精之術。中醫認為,精氣由水谷所化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須的物質,故《素問・金匮真言論》說:“精者,生之本也”。《管子・内業篇》亦說:“精成自生,其外安榮,内髒以為源泉……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精氣足則人之生源充足,生源足則體自康強,精足則人體精力充沛,活動輕勁有力,思維敏捷;精虛則出現頭暈耳鳴、精神不振、腰膝酸軟、失眠健忘等早衰現象。另外,精血同源,在正常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故《張氏醫通》說:“氣不耗,歸經于腎而為精,精不洩,歸經于肝而化精血”。精血循行周身,内交五髒六腑,外達皮肉筋骨,對全身起着營養和滋潤作用。所以心受血而血運有常,肝受血而視物清晰,足受血而步履穩健,掌受血而握物有力,指受血而攝取靈活。中老年人随着年齡的增長,精氣逐漸耗傷,積微成損,積損成衰,以緻精不化血,精血虧虛。精血不足,則髒腑失于濡養,各髒腑組織器官功能必然減退。
精血失榮于頭面可見頭暈、頭痛、耳鳴、眼花;精血失養于肝,則眼目幹澀、視力減退,甚則出現夜盲症;精血失養于筋,血虛生風而見抽掣、肢體麻木等;精血失養于心,則神不守舍而見驚惕、善恐、失眠、多夢、健忘;中老年婦女精血虧虛,沖任氣血無源,故經少或停經。老年脫發、便秘、日晴幹澀、皮膚瘙癢等,亦都與精血虧虛有關。有學者對20歲以上的235例人群調查,發現有腎虛症狀的占105人,且随年齡增大而有腎虛症狀的人數增加,腎虛率30歲占58%;40歲占71%;50歲占80%;60歲占90%;70歲占95%。亦證實腎精虧虛是衰老的主要原因,故健康養生的關鍵是保精養腎。近些年國内研究資料表明:①腎虛,内分泌系統機能減退與衰老确有密切關系,因而補腎,改善内分泌機能,應該是抗衰老的有效途徑之一;②腎氣虛,免疫功能低下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補腎法可提高免疫功能;③補腎藥有改善腦功能的作用。
太極集團・重慶中藥二廠采用先進濃縮工藝生産的濃縮型六味地黃丸,就是保養腎精的天然良藥,它具有滋陰補腎、填精補髓的功效,既可用于高血壓、糖尿病、更年期綜合症、慢性腎炎、神經衰弱、神經性耳鳴耳聾、慢性腎孟腎炎等病的治療,也是抗衰防老,延年益壽的保健佳品。該藥組方“補中有瀉,寓瀉于補”,相輔相成,補而不膩,是通補開合之流,滋陰補腎之方,長期服用無任何副作用,是中老年朋友理想的天然保健藥品。
養生六誤區
有些人員注意保養,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認識觀念過于陳舊,仍在沿用過去的不良習慣,在自我保健過程中存在許多誤解。
歸納起來,有以下六個方面:
累了才歇:許多人誤以為累了是應該休息的信号,其實是身體相當疲勞的“自我感覺”,這時才休息已為時過晚。過度疲勞容易積勞成疾,降低人體免疫力,使疾病乘虛而入。不論是腦力還是體力勞動者,在連續工作一段時間後,都要适當的休息或調整。
困了才睡:困倦是大腦相當疲勞的表現,不應該等到這時才去睡覺。按時就寝不僅可以保護大腦,還能提高睡眠質量,減少失眠。大的一生約有1/3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眠是新陳代謝活動中重要的生理過程。隻有養成定時睡覺的習慣,保證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7小時,才能維持睡眠中樞生物鐘的正常運轉。
餓了才吃:生活中許多人不是按時就餐,且有相當一部分人不吃早餐,其理由之一就是“不餓”。其實,食物在胃内僅停留4-5小時,感到饑餓時胃早已排空,胃黏膜這時會被胃液“自我消化”,引起胃炎或消化性潰瘍。飲食規律、營養均衡是養生保健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渴了才喝:平時不喝水,口渴時才飲水的人相當多,尤其是青少年和“大忙人”。他們不了解渴了是體内缺水的反應,這時再補充水分為時已晚。水對人體代謝比食物還重要,生理學家告訴我們,每個成年人每天需飲水1500毫升左右。晨間或餐前一小時喝一杯水大有益處,既可洗滌胃腸,又有助于消化,促進食欲。據調查研究,有經常飲水習慣的人,便秘、尿路結石的患病率明顯低于不常飲水的人。
急了才排:很多人隻在便意明顯時才去廁所,甚至有便不解,甯願憋着,這樣對健康極為不利。大小便在體内停留過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過度充盈,糞便和尿液内的有毒物質被人體重吸收,可導緻“自身中毒”。因此,應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尤以晨間為好,以減少痔瘡、便秘、大腸癌的發病機會。
胖了才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患者日逐增加。導緻肥胖的原因主要是進食過量,營養過剩,缺少運動。而這幾種誘因完全可以在體重超标之前加以預防,如控制飲食,防止暴飲暴食,調整食物結構,加強體育鍛煉。如此,可有效防止肥胖。
養生之道在補腎
抗衰老,求長壽,古往今來,人之所欲,時至今日更為人們所關注。祖國醫學認為引起衰老的重要因素在于腎氣虛衰。古人把命門軒于心君之上,稱為性命之本,而為人身之真主。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指出:“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無精。五液充形賴而強壯,五氣活則營衛賴以和調,此命門之水火,即十二經之化源。”中醫不僅運用這些理論指導臨床實踐,也廣泛運用于養生延壽之中,故有“精存自生”、“存精以養生”之說。這說明腎在養生延壽中寓有十分重要之理。因此,保護腎氣,使之健壯不衰,是養生祛病之關鍵。
中醫的補腎養生之法大緻有二:一是鍛煉以養生。《内經》提出:“廣步于誕”、“安步當車”。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說:“行三裡二裡,及三百二百步為佳”,“令人能飲食無百病”。《外台秘要》亦雲:“食畢需行步,令稍暢而坐卧”。古人創導按摩、叩齒咽津、太極拳、八段錦、氣功術等,其旨不外通過健體強身,延年益壽。現在有學者報道,運動時,身體大部分骨骼、肌肉、韌帶、神經和血管都參與了活動。因此,堅持走路和運動鍛煉對人體的内髒、代謝、大腦都有良好的刺激作用,是調整人體代謝機能的“天然藥物”。二是服藥以防老。中醫古籍中載有不少補腎防老益壽的名方,可擇服用之。如“延壽丹”、“還少丹”、“八仙長壽丸”等,都是古代醫家在長期醫療實踐中總結出來而行之有效的“防老延壽”名方。縱觀諸法,所用藥物都是補腎、補氣補血之品,尤以補腎之藥居多。常使用的有山萸肉、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肉苁蓉、桑寄生、何首烏、地黃、山藥、肉桂、巴戟天、杜仲、牛膝、茯苓等等。近年有資料載,上述藥物确能提高免疫功能,因而起到抗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
發表評論加入收藏告訴好友打印本頁關閉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