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首席記者 鮑亞飛 通訊員 占曉娟 姜芊
1萬畝桑園,是這個地方的驕傲——帶動數以千計的人就業,創造了2000餘萬元的産值,還讓當地成了杭州市的蠶桑狀元鄉。
這個地方就是杭州淳安浪川鄉。
但是,“狀元鄉”也有煩惱。有一組數據可以說明:桑園一年必須進行至少2次剪枝(桑樹長高過程消耗營養,枝條太高也不利采摘),枝條的總量約2噸/畝,一萬畝桑園年修剪枝條超2萬噸。
“以前都是曬幹了當柴燒,現在家家戶戶都是老人居多,挑不動;而且用煤氣竈的人多、燒土竈的人少,桑枝就成了垃圾、廢物,丢都沒地方丢。”浪川鄉大聯村一個村民說,頭年丢在田裡的桑枝還沒爛完,第二年又要剪枝了。
剪下來的桑枝怎麼辦?丢到哪裡去?到底有沒有用?村民煩,村兩委愁,鄉政府急。
變化出現在2020年。
滬陽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國陽看中了這些被随意堆棄在田間地頭的桑枝。“真菌需要木頭做培育床,而且用量很大,如果能把這些廢棄的桑枝利用好,那就是一舉多得的事情。”他開始帶領技術團隊進行攻關試驗:首先将桑枝加工成木屑,然後添加玉米芯、麸皮、豆粕等原料,最後通過粉碎、攪拌、分裝成菌包。“多次試驗後證明,這種做法完全可行,不僅可以根據需要确定培育床的大小形狀,同時也為杏鮑菇等食用菌提供了更為充足的養分。”他說,待出完菇後,廢菌包還可以被加工成有機肥還于桑田,真正解決了“源自于田,歸還于田”的問題。
正是因為這些廢棄的桑枝可以搖身一變為孕育上品杏鮑菇最好的基料,曾國陽在2011年選擇将公司落戶浪川。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了解到,杏鮑菇的平均生長周期為55天,除了菌包的因素,其所需的溫度、濕度、通風和光照都需要随着生長情況調整數值,不斷優化配比、控溫、控濕、育品等各項環節也是能否産出上品杏鮑菇的關鍵因素。在不斷有食用菌培育能手加入的情況下,這個公司利用廢棄桑枝培育的真菌開始面世。
“就是這些利用桑枝培育出來的杏鮑菇,獲得了2021年義烏國際博覽會金獎。”曾國陽介紹,去年,基地還試種成功了被譽為“天山神菇”、“真菌王子”的珍稀食藥兩用菌白靈菇,其中白靈菇2号還于近日被評定為“2021年浙江精品鮮菇銀獎”。
借助于上述榮譽以及技術人才的不斷攻關,這個當初因為“鎖定”廢棄桑枝落戶千島湖的公司已發展為擁有21800平方米的溫濕度自動化控制菇房、2200平方米的接種流水線高标準的無菌化生産車間、菌包生産采用自動化生産線3條,年産杏鮑菇等食用菌産品2600噸,銷售目标地擴展為上海、杭州、黃山、南昌等20多地,帶動了周邊農民固定和臨時就業331人,每年直接消耗廢棄桑枝約3000噸,廢菌包循環利用加工成有機肥3600噸,有效保護了千島湖生态環境和村莊整潔,在當地形成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互通互哺的生态産業典型示範。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一直緻力于引進、培育願意投身鄉村振興事業的經營管理、專業技術、農村實用等各類人才,以發揮出‘培育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經濟’的人才效應。”淳安縣浪川鄉黨委書記汪巧明表示,下一步,将立足浪川農業大鄉實際,充分結合本地特色環境和資源,持續做好引才引智文章,以人才撬動發展,帶領浪川群衆跑出共富加速度。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