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病原
1.梅毒螺旋體
亦稱蒼白螺旋體(Treponemiapallidum,TP),1905年被發現。在分類學上屬螺旋體體目(Spirochaetales),密螺旋體科(Treponemataceae),密螺旋體屬(GenusTreponema)。菌體細長,帶均勻排列的6~12個螺旋,長5~20μm,平均長6~10μm,橫徑0.15μm上下,運動較緩慢而有規律,實驗室常用染料不易着色,可用暗視野顯微鏡或相差顯微鏡觀察菌體。體外人工培養較難,接種家兔睾丸可獲得螺旋體。
2.免疫性
感染後産生感染性免疫,感染2周後産生特異性IgM抗體,此型抗體不能通過胎盤;感染後4周出現特異性IgG抗體,可通過胎盤。完全治愈的早期梅毒可再感染。另外,TP破壞人體組織,使組織釋放一種抗原性心脂酶,刺激機體産生反應素,用RPR、USR、VDRL等方法可檢出,在感染TP後5~7周或出現硬下疳後2~3周轉陽性。
3.抵抗力
人體外存活力低,40℃時失去傳染力,56℃3~5分鐘、煮沸立即死亡;潮濕的生活用品上可存活數小時,不耐幹燥。對肥皂水和常用消毒劑(70%酒精、0.1%石碳酸、0,1%升汞等)敏感,耐低溫。
三、流行病學
1.流行簡況
梅毒在全世界流行,據WHO估計,全球每年約有1200萬新發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亞、東南亞和次撒哈拉非洲。于1505年經印度傳入我廣東,至今已近500年。解放前是中國四大性病之首,60年代初基本被消滅,80年代再次發生和流行。1991年報告病例數為1870例,1995年11336例,1997年33668例。1997年以來占報告8種性病的比例在6%以上,呈明顯增多趨勢,臨床經常可見一、二期梅毒,也已發現三期梅毒和先天梅毒。在義務獻血員中發現隐性梅毒。
2.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2.1傳染源:梅毒是人類獨有的疾病,顯性和隐性梅毒患者是傳染源,感染TP的人的皮損分泌物、血液中含大量TP。感染後的頭2年最具傳染性,2年後基本不通過性傳播。TP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并在感染後2年依然有傳染給胎兒的危險。
2.2傳播途徑:性接觸是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約占其95%以上。感染TP的早期傳染性最強。如果是顯性梅毒,可發生性行為接觸的任何部位的硬下疳,如生殖器、肛周、直腸、乳頭、舌、咽、手指等部位的硬下疳。随着病期的延長傳染性越來越小,一般認為感染後2年以上性接觸就不再有傳染性。
患有梅毒的孕婦可通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引起胎兒宮内感染,多發生在妊娠4個月以後,導緻流産、早産、死胎或分娩胎傳梅毒兒。,一般認為孕婦梅毒病期越短,對胎兒感染的機會越大。感染後2年仍可通過胎盤傳給胎兒。
梅毒螺旋體也可以間接接觸傳染,如通過接吻、哺乳和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褲、被褥等日常用品造成傳播。
四、疾病過程和分期、分類
1.梅毒自然史及分期(如下圖)
7~60天4~6周第二個潛伏
一期梅毒─TP感染────→硬下疳───→消退─────┬→二期梅毒
││平均2~4周│1~2周│
││├───→近位淋巴結腫大─┘
││├2~3周┐
│└─────5~7周─────┴→RPR(+)
│
↓6周~6個月(3個月)
二期梅毒─TP感染後────────→梅毒疹及皮膚附屬器的改變
│下疳消後3~4周特異疹扁平濕疣,淋巴結腫大→晚期
│
↓2年及以上
晚期梅毒--TP感染後──────→晚期梅毒疹及多器官和組織的損害(慢性肉芽腫)。
2.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