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姐說"戀愛時,我對丈夫感覺特别好。
胡小姐說"戀愛時,我對丈夫感覺特别好。可是一結婚,那感覺就完全被破壞掉了。說句老實話,我真希望能永遠戀愛而不結婚。"胡小姐抱怨說。丈夫在性生活中動作粗魯,第一次就把她弄得很痛,這種創痛感一直持續了三天。結果使她從此對性生活産生恐懼心理,不願過性生活。胡小姐說,盡管他們已經結婚兩年了,但是每次過性生活,丈夫還是把她弄得很痛,一點也不關心她。
醫生單獨和胡小姐的丈夫進行了交談。"從戀愛到婚後,我對她的關懷可以說是無微不至,可她對我就沒有滿意的時候,"胡小姐的丈夫忿忿不平地對醫生說,"有點常識的人都明白,女的第一次過性生活哪有不痛的?可她連這個都受不了,罵我粗魯,簡直就和動物一樣,我氣不打一處來,回敬她說:'你以為你是什麼?豌豆公主?那幹脆就别結婚。'結果那晚弄得十分不愉快。
胡小姐承認,自己從小就很容易焦慮,對疼痛極為敏感,最怕打預防針。在其他方面也表現得嬌氣,依賴性強。而父母總是無微不至地關懷她,直到小學六年級還讓她和媽媽一起睡,理由是她怕黑。
而胡小姐的爸爸總是動不動就抱她。他認為,女兒的肌膚這麼嬌嫩,不慎磕着碰着是很受罪的,弄不好還會落下疤痕,所以碰到稍難走的路就抱她,下雨天更是用自行車推她上學,總擔心女兒自己走路會滑倒。
采取過分保護态度的父母,總認為隻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愛心和撫育就能消除孩子的焦慮感,結果使孩子遲遲不能建立起自主精神,永遠也學不會獨自面對和克服現實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包括自身的心理障礙。
因此,一旦她們對性産生恐懼心理,隻會期待别人來給她解決。而不采取積極的态度,進行自我調節,配合丈夫和醫生一起改善這種現象。
從小就因為具有焦慮傾向而備受父母呵護的孩子,往往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态。父母的過分保護,使她們感到,由于她們膽小懦弱,就應該享有備受照顧的特權,稍不如意,她們就會向父母或親近的人發脾氣,指責人們未能及時地給予她們足夠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