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畏危者安,畏亡者存。”
畏:擔心、害怕。例句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商君書·錯法》)
“安”:詞典《爾雅》的定義是“定”;《說文解字》解釋:“安”是“靜”。
無論是“定”還是“靜”,都是泰然屹立、悄無聲息、沒有變化的意思。
存:在。例句有:“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範缜《神滅論》)“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的意思是:擔心危情險境,心存危機感,時時小心,處處設防,就能防範危險的發生。站在國家層面,如果為君者常懷憂患意識,做到安不忘危,常備不懈,防患未然,就能國存民安。簡而言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說的就是“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是保證國家安全、人民安康的重要治國理念。
“居安思危”這一成語源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 年,鄭國受到以晉國為首的各諸侯國的進攻,鄭國為了自保,派大夫子展出城,與當時強大的晉國締結同盟。然後晉悼公派人說服各諸侯國釋放鄭國俘虜罷兵息戰,鄭國得以保全。
鄭國為了感謝晉國,就送給晉國許多禮物,其中包括歌鐘、镈和磬,女樂兩行十六人。晉悼公決定把樂隊的一半賜給為晉國的強大作出重要貢獻的魏绛。魏绛連忙辭謝,對晉悼公說:“同戎狄講和,這是國家的福氣。八年中間九次會合諸侯,諸侯順從,這是由于君王的威靈,也是由于其他人員的功勞,下臣隻是做了自己應該做的罷了。”接着,魏绛話音一轉,說:“然而下臣隻是希望君王既安于這種快樂,而又想到它的終了。《書》上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敢以此規。’”晉悼公說:“您的教導,豈敢不承受命令。”(原文是:“子之教,敢不承命。”)這就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兩個成語的由來。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與“畏危者安,畏亡者存”的基本含義是一緻的,都是告誡主宰國家命運的君王,在勝利面前,在成績面前,在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要常懷憂患意識,保持高度警覺,做到豐年要想到災年,和平時期要看到還有戰争威脅的存在,千萬不可麻痹大意、妄自尊大,這樣就不會發生禍從天降而無法應對的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