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身份:可以理解為心理學概念或心理性别,它指的是與性别有關的性格、氣質、思想感情和行為。
為了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必須首先明确幾個基本概念。 性别:一個人的性别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如性腺性别,遺傳性别(又稱染色體性别),激素性别,表現性别(又稱外生殖器形态性别),心理性别(又稱性别自認或性别同一性),社會性别等,這裡所指的性别是解剖、生理或生物學上的男女之别。 性身份:可以理解為心理學概念或心理性别,它指的是與性别有關的性格、氣質、思想感情和行為。所以性身份也就是性别自認或性别同一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内心對自己的性别的認識是否與其生物學性别相一緻。一般來說,二者必然一緻,但有極少數人卻完全不一緻,那就成為性身份障礙或性别同一性障礙。 性角色:是社會學概念或社會性别、它指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地位、環境下的社會表現形式或身份。 性别、性角色、性身份按說是一回事,但有時也出現例外。如古代的花木蘭替父從軍,其性角色便一度成為男性;又如電視劇《藍花豹》裡的女主人公藍花豹由于其父親愚味,一直把她當兒子撫養,并給她娶妻,“借種”生子。使她的性角色被僞造成男性。但花木蘭、藍花豹性心理完全正常,她們根本不存在性身份障礙或性别同一性障礙。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有極少數人始終不把自己看作是自己應屬的性别,男的想往成為窈窈淑女,女的願作英俊少年。這種自我意識的性别與生物學性别不一緻的情況可稱為性别同一性障礙,也就是說其性别自認發生異常。如易性症,或稱性别轉換症,多數為男性,偶見于女性。這些性别轉換症患者的解剖和生理完全正常,隻是性心理不正常,例如男患者具有不折不扣的女性性心理,強烈認定自己是女性,是投錯了胎,非要請醫生把他們改變為女性。他們都是在青春期後求醫的,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滿足其性别轉換的要求常具有強烈的自殺或自殘傾向,甚至自己動手割去陰莖和睾丸。 這種性身份障礙同樣與年幼時所受的教育不當有關,如父母或祖父母從小把男孩當女孩撫養。上海曾報道某些幼兒園中有近半數的男孩被打扮成女孩,這一方面是為了好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滿足再有個女兒的心理。這些家長顯然沒有意識到這種作法會給孩子們的幼小心靈産生嚴重不良影響,長此下去,他們很可能發展為性身份障礙、同性戀或異裝症。 性别轉換症的發病率在男性為1/4萬,女性為1/10萬,心理治療效果不佳。國外認為既然沒有好的治療辦法倒不如按病人的要求使其肉體性别得到改變,自1930年做第一例變性手術以來已有萬例以上的改性手術獲得成功。新加坡某醫院因收治大批改性手術患者面聞名于世。這種手術一般由男性改為女性,一是因為男性病人多,二是因為女性轉為男性的手術往往不易成功。因為女改男的手術要做三次,首先切除乳房和内生殖器官,再造陰囊和成形睾丸;其次是分兩個階段造就一個人工陰莖。由于把陰蒂包埋在人工陰莖内,所以可能保留了性高潮能力,這種成功率大約隻有50%左右。這種手術之前往往要先經過一段激素治療,并完全按異性方式生活一段時間後再考慮是否施行手術。這些患者術後能否得到社會承認仍有一定問題,如美國一位改性10年的“女”犯人仍然關押在男監之中的單獨牢房中,監獄當局拒絕把“她”安排到女監中。一位原來是男性的網球選手,手術後成為女性,但由于染色體檢查通不過而被拒之于女性網球比賽之外。我國上海近年實施了一例這種手術,但患者術後所受的精神與社會壓力很大,其痛苦并未得到消除。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學院整形外科夏兆骥教授也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并成功地進行了一例男女變性及性腺互換移植手術,這在世界上也屬首例。
(實習編輯:徐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