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臘月,就有了濃濃的年味,家家戶戶都會開始準備年貨,蒸馍,炸丸子。。。。。。其中焦葉子是過年必不可少的美食,也是我們豐縣人過年必備的傳統美食。焦葉子,又名麻葉子,可能是指上面的芝麻粒星星點點的很像麻子臉兒,這名字的由來,大概是從做法上說的吧,炸的焦黃酥香的意思,叫“葉子”意指這黃澄澄的薄薄片兒很像一片片樹葉兒吧!
記得小時候總盼着過年,年前幾天,母親就會做這些美食,站在旁邊的我看的直流口水,剛炸出來的那個味道簡直不能形容,除了美味,更是幸福!母親給我做的這種焦葉子,在我們豐縣比較流行,做之前首先是和面,醒面、擀面,這個過程和我們平時做面條的方法一樣。隻是面要稍微柔軟一些,擀的要薄一些。還有,和面的時候要加入适量的鹽,也可以根據口味的不同加入茴香,花椒粉等調味品,加入不同的調味品就能做出味道不同的焦葉子來。母親把面和成團,用力地反複揉面,俗話說打倒的媳婦,踹倒的面,經過反複揉踹,面才會勁道。醒半個小時左右,再揉踹一番,就可以開始擀面了。擀面的時候撒上芝麻,母親說和面時直接把芝麻加進去也行,通過擀面杖的擀壓,芝麻粒都嵌進面裡不容易掉出來。擀面絕對是個技術活,擀的過程中,不僅要不斷撒上幹面粉,防止面粘連,還要調整擀面的方向,這樣擀出的面才會圓。母親用手摸摸面的薄厚,繼續擀到滿意的厚度,然後用刀切成長方形塊,塊的大小沒有固定的要求,根據個人的愛好和鍋的大小自行掌握,然後用刀在每個面片中間劃上三至五刀,用手牽住一角提起,另一手把另一邊提起來順着刀切的縫隙套進去翻過來,這樣,就成為一個很好看的花樣了,重複這樣的動作,直到把所有的面片都套成花樣。接着就是把所有的面片都得晾在鍋蓋或者缸蓋上,防止炸的時候,面片互相黏連。
做完這些,父親就把打好的豆油倒入鍋内,生火燒起鍋來。燒鍋也需要技術,火不能太大,太大了,容易炸黑炸糊,火也不能太小,太小了,炸的時間不光長,而且吃起來顯得哏,口感不行。等油燒至八成熱的時候,就端起鍋蓋把面片一個一個的下到鍋裡,不能一下子倒入鍋裡,否則黏連在一起就不好炸了。
繼續用文火燒鍋,等面片炸得漂起來的時候,趕緊翻過來炸另一面,兩面都炸至金黃色的時候就說明炸好了。
然後出鍋,控油,等油控幹以後,輕輕地倒入早就準備好的馍筐或者簸箕裡,别忘了底下墊上烙馍,防止油浸濕簸箕。由于面片很薄,容易炸熟,所以炸的時候手眼要快,撈的晚了,容易炸老,面色發黑吃起來就有一種苦味了。
拿起來一片焦葉子仔細端詳,面片炸得金黃通透,用我們豐縣的老土語說就是炸的焦黃焦黃的,一股一股的面片交相纏繞,勾勒出一片片葉子的形狀,或許我們的先祖就順嘴給這種面食起名叫焦葉子了吧!焦葉子上布滿芝麻,又香又脆又酥,如果不小心掉在了地上,立即就碎成一地,拾也拾不起來了,所以我們豐縣大衆的吃相都是小心翼翼地用手捧着,咬在嘴裡,咯吱咯吱地響着,很有嚼頭,焦香無比,是我們豐縣大人小孩都特别鐘愛的一道面食小吃。
由于這道小吃,過于酥脆,不易保管和兜售,所以市面還不見賣的呢,有朋友想吃,不妨自己做一次嘗嘗,或者過年時來我們豐縣看漢皇祖陵之餘,品嘗一下農家正宗的焦葉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