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守則》規定 :學生不得吸煙。但中國目前的 3. 2億煙民中 ,大多數人吸煙始于青少年時期。青少年吸煙在中國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9 9 6年的一次全國性調查表明 ,我國 1519歲的青少年中吸煙的人數有 9 00萬人。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方曉義教授說 ,現在青少年吸煙的人數是很可觀的。方教授曾在北京的小學、中學進行過青少年吸煙的調查 ,發現吸煙的中小學生占學生總數的 20%,其中 ,初中男生吸煙的比例為 34%,高中男生吸煙的比例為 45%。男生吸煙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女生 ,但女生吸煙人數的增長趨勢卻明顯高于男生。
方曉義教授指出 ,吸煙的青少年在很多心理指标上都要低于不吸煙的同齡人 ,例如學習成績差、抑郁焦慮的指數明顯偏高等 ,并且吸煙的青少年更多地是參加一些由同伴自發組織的小團體的非正規活動 ,而非學校組織的活動。國外的一些研究也發現 ,青少年吸煙還會導緻其他一些社會問題 :打架鬥毆、飲酒、過早的性行為等。有研究人員對 10個吸煙的青少年與10個不吸煙的青少年進行過比較研究 ,結果發現 ,最後可能導緻吸毒的比例是 9 :1。
造成青少年吸煙的原因有很多。方曉義教授說 ,從心理學的角度可以從以下 4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是同伴因素。青少年有一種很強烈的心理傾向 ,即要得到同伴的認可 ,為此 ,他們通常會采取與同伴相一緻的行為 ,所以 ,三五成群的中學生聚在一起 ,每個人手裡都拿着煙的情形經常可以看到。方曉義教授說 ,這種現象也稱為同伴現象。每個同伴團體都有一個自己所謂的文化 ,即标志。有的是奇裝異服、時尚的裝扮 ,有的則是以吸煙為标志。如果要加入這一團體 ,那麼就要與這個團體的标志保持一緻 ,否則個人将會承擔較大的壓力。
其次是父母的吸煙行為。研究發現 ,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不能吸煙、吸煙有害的同時 ,自己卻吸煙 ,言行的不一緻更有可能導緻孩子吸煙行為的發生。這其中 ,母親的吸煙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産生的示範、誘導作用遠遠高于父親。
再一個是社會媒體的因素。現在廣告、影視作品中都會出現吸煙的鏡頭 ,特别是影視作品中的人物 ,他們在思考問題、痛苦、解脫煩惱的時候 ,經常采用吸煙的方式 ,這很容易誘導青少年去模仿 ,給他們不好的心理暗示。如果扮演角色的是一位明星 ,那麼 ,青少年崇拜明星的傾向更會促使他們去吸煙。
另外 ,青少年吸煙還與他們自身的個性特點有關系。方曉義教授說 ,具有冒險、尋求刺激個性的青少年 ,以及具有攻擊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吸煙。另外 ,在個人的認識上 ,青少年往往把自己當作一個成年人 ,他們會去模仿一些讓自己看上去像成年人的舉動。而成年人中一個标志性的行為就是吸煙。方教授指出 ,青少年認為吸煙代表着長大、成人 ,這是個錯誤的觀念。
方教授認為 ,青少年吸煙的心理因素占很大的比例。針對這種情況 ,方教授制定了一套預防幹預的方案。該方案中包括 7次活動 ,每次 45分鐘。活動的内容涵蓋三個方面 :
首先是健康教育。告訴青少年 ,吸煙的危害有哪些。方曉義教授說 ,過去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時總是強調吸煙的長期危害 ,但青少年覺得那些危害離自己還很遙遠 ,所以并不重視。因此 ,現在應該讓他們體會到吸煙立刻能對人體産生的不良影響 ,例如咽痛、咳嗽、有痰等。另外還應告訴他們吸煙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危害。
第二是教給青少年抵制同伴壓力的技巧。有些青少年并非出自個人的意願而是迫于同伴的壓力才吸煙的 ,因此要教會他們怎樣抵制同伴的壓力 ,做到既拒絕吸煙又能保持良好的關系。
第三 ,改變青少年的認知。青少年對吸煙存在一種錯誤的認知 ,而行為又是由認知來指導的 ,因此就要讓他們樹立正确的吸煙觀念。觀念改變了 ,行為就會相應的改變。
方曉義教授說 ,通過實驗對比 ,接受過預防幹預教育的青少年吸煙的比例下降了 7%左右 , 6個月後再次回訪 ,這一比例又下降了 1%左右。而沒有經過預防幹預的青少年 ,他們吸煙的比例卻增加了 4. 2%左右。幹預的效果是明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