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經濟危機 終結男權世界
經濟危機 終結男權世界
更新时间:2024-10-08 10:31:22

  經濟危機在美國催生出不少有趣的社會現象:生活富裕的紐約客以撿垃圾度日,不購物、不開車,拒絕任何消費行為;越來越多的資本家在金融危機中當起“活雷鋒”,向街坊同事大派金錢……

  然而,經濟衰退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或小群體,而是整個社會。最近,美國一些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媒體人不約而同發出了一個警告:随着男性失業率創出曆史新高,越來越多的女人成為養家糊口的經濟支柱,男人則變成“家庭主夫”。

  兩性角色的互換造成文化上的轉變,更有學者對應“經濟大蕭條”(TheGreatRecession),創造出“男人大蕭條”(TheGreatMancession)這個聳人聽聞的新名詞!

  男性藍領工作驟減,女性白領工作穩增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托尼·霍金斯今年48歲,他在當地的貨車制造廠工作了22年,工廠受到金融危機沖擊後,霍金斯下崗了。霍金斯這樣描述失業帶給他的沖擊:“雖然我已經做好失業的思想準備,但當它真正來臨時,就像爆炸似的‘轟’一聲,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

  他的妻子莊妮是名圖書管理員,丈夫的失業使得她不得不增加工作量,而霍金斯則負責處理家中的一切瑣事。他說:“現在做飯洗衣服都是我的活,打理前院、修葺房屋成了我的‘新工作’,忙碌的家務活至少能讓我減輕失業的痛苦。”

  霍金斯先生的情況是現今美國社會的一個縮影。根據美國勞工部的統計數字顯示,美國5月份的失業率達到9.4%,創出25年來的新高,其中,10.5%的失業者是男性,而女性失業者僅占8%,失業的男女比例差距是1948年以來最大的一次。

  在2007年以前,男女失業者的人數量幾乎不相上下,而金融海嘯爆發的這兩年,每5個失業者中就有4個是男性。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經濟學家馬克·佩瑞認為,這波金融危機來勢兇猛,造成的影響也是史無前例的:由于男性在這次失業大潮中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這甚至可能改變整個社會結構。

  對應“經濟大蕭條”(TheGreatRecession),佩瑞創造出“男人大蕭條”(TheGreatMancession)這個新名詞,描述現在美國男性面臨的窘境。

  從佩瑞提供的兩個圖表中不難看出,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美國女性的失業率一直以較大的差距高于男性失業者,女性在就業形勢上處于明顯劣勢;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男性的失業率開始“趕超”女性,這個差距在近兩年達到2.5%的曆史最高點

  這種美國男女失業情況的“乾坤大挪移”現象并非憑空出現,而是有理可依的。

  美國21世紀早期開始出現的房地産熱養活了一大批建築工人,其中,97.5%的建築工人是男性,他們受教育程度雖然較低,卻能拿到平均每周814美元(約人民币5561元)的高額工資。

  然而,次貸危機捅破了房地産虛假繁榮的泡沫,美國人無力承擔巨額房貸、樓市暴跌、房地産商資金鍊條斷裂,買房和賣房的人都背負一身債務,建房的人自然是飯碗不保。

  據美國勞工部統計,過熱的房地産業為美國創造了至少300萬個崗位,還帶旺了水泥生産、貨車運輸、建築等相關行業,而這些行業恰好都是“男性密集型産業”。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随着次貸危機的深化,金融危機蔓延到實體經濟,美國制造業也陷入衰退,每10個制造業從業者裡,有7個是男性。這兩個行業的淪陷,使得大批男性失業成為經濟衰退不可避免的惡果。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女性從事着相對穩定的白領工作,這些職位主要分布在醫療、教育等公共領域,由政府部門資助。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婦女分局統計,女性最為盛行的工作包括行政、護士、中小學教師、收銀員、零售業銷售等等,這些行業鮮少出現像房地産、制造業行業這樣大起大落的情形。

  雖然以女性為主流的醫護工作平均周薪僅為510美元(約人民币3484元),零售業工作的周薪為690美元(約人民币4713元),比建築工人低了超過三成,但在過去10年中,這些工作崗位都能保持穩定的增長,這點在經濟危機時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女性受教育程度較高,職場金字塔男人或墊底

  上文提到的霍金斯先生是一位“青少年父親”,他高中畢業後就出社會工作,擔當起養家糊口的責任,他的妻子莊妮則繼續攻讀大學。

  “我當時放棄學業出外闖蕩,結果到頭來一場空,”霍金斯道出了許多美國男人的心聲。建築業、制造業的工作往往不需要太高的學曆,門欄較低,男人們不必接受高等教育,就能輕易獲得一份高薪工作。然而,當他們在這波金融危機中失業後,卻無法與學曆較高的女性競争其它行業的工作。

  美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超過男性,大學畢業生中60%是女性。

  美國哲學家、倫理學家和女權主義者克莉絲汀娜-霍弗-索莫斯認為,女性在知識密集型的經濟體系中占據更多優勢。她2000年出版了一般頗具争議的書——《脆弱女孩的秘密》,書中寫道:“男孩子更容易在考試中作弊;他們進拘留所或辍學的可能性也較高,”這些因素都阻礙了男性追求更高的教育。

  除了索莫斯和佩瑞外,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競選時的首席軍師、博雅公關公司的執行總裁馬克-潘也持有相似觀點。

  這位曾為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微軟前主席比爾-蓋茨當過公關經理的大富豪認為,新一代的美國男性已經“落後”了,從二十多歲開始,他們的薪資情況與女性比起來就毫無優勢,更糟的是,他們還可能由于所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處于職場金字塔的底部。

  潘6月初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調查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男性正面臨找不到工作或失業的困境,而女性的職場表現則越來越強勢。

  他的大客戶希拉裡在總統競選失敗,未能打破美國政壇的“天花闆效應”(“天花闆效應”比喻女性試圖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所面臨的障礙),美國人無法再接受總統奧巴馬任命一名男性作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因此他最終在女性占絕大多數的6位候選人中選擇了拉美裔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馬約爾執掌最高法院。

  危機催生女性領袖,迫使奧巴馬調整政策

  更有甚者,美國記者、前《紐約時報》編輯瑞安-莫士德-薩蘭姆在《外交政策》雜志上撰文,稱“資本主義的金融體系是男人的壟斷俱樂部,而金融危機則是對這個壟斷俱樂部的緻命打擊”,他還預言“男權世界即将迎來終結”。

  薩蘭姆認為,由于男性金融家和政治家的過分自信,他們在資本市場過度投資、追求虛假的投資高回報率,最終釀成無法挽回的金融海嘯。

  這個觀點與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約翰-科茲不謀而合:科茲的研究表明,男性過度分泌睾丸激素引發非理性行為和貪欲,也就是說,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各種引發金融危機的次級貸衍生商品,使股市産生泡沫的部分責任在于睾丸激素。男性的睾丸激素分泌量是女性的10倍,這又導緻他們往往比女性更容易犯冒進的錯誤。

  男人犯下的錯誤,女人來糾正

  薩蘭姆以冰島選出首位同性戀女總理約翰娜-西于爾紮多蒂為例,說明人們正謀求改變“失敗的男權世界”。

  冰島是在金融海嘯中第一個倒下的國家,由男性銀行家控制的三大銀行紛紛宣告破産,而由女性執掌的少數幾間中小型銀行還有能力償還債務。看到男人當家的投資銀行和政府接連失敗,冰島人民最終選擇了一位女性政治人物挽救危局。

  不久之後,飽受債務困擾的立陶宛也選出首位女總統達利娅·格裡包斯凱特,在這位空手道黑帶女高手就職當天,首都維爾紐斯的報紙頭版赫然印着“立陶宛要靠一個女人拯救”的标題。

  盡管世界上的女性政治領袖仍然鳳毛麟角,但經濟危機爆發後,女性地位得到普遍提高卻是不争的事實。美國總統奧巴馬就深知女性群體的重要性。

  他的救市計劃除了投資基礎建設、高速火車軌道等男性工人集中的行業外,更多的資金直接或間接地投入到教育、醫療和其他社會服務項目中去。

  在美國,生物醫學領域中有近半女性工作者;從事醫療工作的人員中,也有接近四分之三是女性。奧巴馬了解,社會的天平正從男人傾斜向女人,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時稱,盡管将來建築和制造業的工作不會一起消失,但“他們隻會占據整個經濟的一小部分”。奧巴馬還說:“未來女性很可能代替男人,成為家庭主要的經濟支柱。”

  聲音

  “新一代的美國男性已經‘落後’了,在他們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們的薪資情況與女性比起來毫無優勢,他們還可能因所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而處于職場金字塔的底部。”——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競選時的首席軍師、博雅公關公司的執行總裁馬克-潘

  建築和制造業的工作不會一起消失,但它們在将來隻會占據整個經濟的一小部分。女性将來很可能代替男人,成為家庭主要的經濟支柱。——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訪問時表示,随着經濟結構的調整,女性在未來的美國經濟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在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女人占據整個國家勞動力的半壁江山,也是最多女人擔當起養家糊口重任的一次變革。”——美國加州州長阿諾-施瓦辛格的妻子瑪利亞-施瑞弗爾4月發起一個名為“女人國度”的組織,追蹤研究經濟危機給美國兩性關系和婦女地位帶來的影響。

  “女性在知識密集型的經濟體系中占據更多優勢。”——美國哲學家、倫理學家和女權主義者克莉絲汀娜-霍弗-索莫斯稱,美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男性多。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