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會被我們認為是“負面的情緒”的緣由,是指因現有的身份、所處的環境或擔任的工作角色不被允許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發生,認為發生此類情緒的影響是負面的、不好的;或者在面對某些情緒時,我們無力去使之朝向更深入、更細微、更敏銳的方向發展,反之,卻常常釀緻破壞性、傷害性的結果,不經意間,就毀壞了辛苦建立的一段關系。
譬如,對“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這類情緒的發生,所以就拼命的避開它,敬而遠之,一旦不小心觸犯了它時,我要麼立刻僵在那裡,不知所措;要麼被“憤怒”操控,失去理智的随波逐流,做出許多事後讓我後悔的事兒。經過成長後,我才發覺,我的這種對于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為對“憤怒”缺少學習和正确的認知所緻,以為“憤怒”是個兇神惡煞似的壞東西,甚至覺得憤怒的人也不是什麼好人之類的等等。最後才知道,我這一些對于“憤怒”的價值觀來源于我的父母親的婚姻生活,我父母親由于各自成長的背景不同,性格與行為的差異很大,而兩個人誰都不願放棄自己的觀點,就如同“中東二國”的局勢一樣,時常爆發戰争,小時的我,自記事時起就經常“觀戰”,看到他們用彼此的“憤怒”來攻擊對方,結果是往往沒有一個赢家 ——他們都輸得很慘!我就是在這樣的經驗裡學習關于“憤怒”的知識。
事實上,“憤怒”根本不是我所理解和感受的那個意思,“憤怒”是人用來保護自己界限和尊嚴的一種力量,沒有它,我們的尊嚴将被踐踏殆盡。而我們之所以對“憤怒”産生錯誤的認知,原因是缺少對“憤怒”的完整理解和正面的示範。
“釋放負面情緒”的一個前提是在情緒發生的當下,對所經驗的四大情緒(喜、怒、哀、懼)及多種感覺,能有敏銳的覺知。而後,找一個安全的環境,将其宣洩出來,再強調一下環境的安全是至關重要的。安全的環境如無人的曠野、海邊、大草原、山頂、空曠的操場,或家裡的浴池、衛生間等不影響到他人的地方。方式靈活多樣,可以是瘋狂的呐喊、狂舞、打假人、放飛镖等,在過程裡保持心靈的覺察,并且方式不能傷及自己或誤傷他人。
另一種釋放的方式是“獨處”,每晚給自己一段安靜的不被打擾的時間(可事先和家人約定,關閉電話),至少一個小時,敞開心門,讓自己在一天裡經曆的所有情緒、感覺完全呈現出來,期間,頭腦裡放掉所有的分析、判斷、推理,任情感肆意流淌,待情緒釋放完畢,再試着将這些情緒、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當你愈能細膩的了解自己的感覺與感受,你便能知道那些感覺背後的需要是什麼,而你也将逐漸學會和自己相處,溫柔的對待自己,于是乎善待自己就不是一句空話了。
在釋放完所有的情緒之後,我們就可有意識的采取行動,為自己的需要負起責任。其實,人的心理上的需要大體上有被了解、被尊重、被關懷、被需要、被贊美、被幫助等……。在每一種情緒和感覺的背後,都有一份需要未被滿足,而形成心理上的傷害與痛苦。如我們因被誤解而傷心難過時,其實我們需要的是被了解和被接納;當我們因被忽略而沮喪時,我們需要的是被重視和被關懷。
在清晰了這份需要、這份感覺後,我們就有可能去滿足這些需要。在生命裡,能滿足我們需要的人,也是不盡相同的。假如你很在乎你的愛人的認可,可能對方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對你來講,都會超過一個外人的十句話。對于你所重視的人而言,他的一舉手、一擡足、一眨眼、一微笑都顯得是如此的舉足重輕、不同凡響!
經曆了成長之後的你,愈加敏銳的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事實上,懂得了解自己的需要和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這時,你去向身邊的人表達你的需要,需要冒相當的危險,可能對方會滿足你的需要,也可能還會帶給你更大的挫敗感,原因很簡單,你成長了,改變了,不等于身邊的人也進步了,也許他們還在原地踏步,而過去你們之間長期形成的互動模式與習慣,還依舊存在,這就需要你對身邊的人給予更多的耐心、時間和空間。
為了常保心靈健康,需要你去學會營建生活中的“支持網”。可通過參加課程或各種聚會,擴大交際圈,尋找一些“知音”,可以“談心”的朋友,彼此相互分享、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