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您,您會睡覺嗎?您一定會覺得矯情——睡覺誰不會!其實,這裡所說的“睡覺”指的是睡眠姿勢,說起這個問題,就不見得人人都明白了。中日友好醫院針灸科的李石良主任醫師認為,睡覺姿勢對頸椎病人非常重要,仰卧睡眠對頸椎的健康最有利。
■對于患有頸椎病的人來講,側卧不是最好的睡眠姿勢
問過很多的病人,睡覺時采取什麼樣的姿勢:是仰卧還是側卧?絕大多數人回答是側卧。
什麼睡眠姿勢最科學?這要看從哪個角度講。我們經常會從電視上或一些科普讀物中看到一些“側卧睡眠有利于心髒健康”的内容, 并說應該“睡如弓”,似乎隻有側卧睡眠才是科學的。的确,右側卧位有利于減輕心髒負擔及肝髒血液流入,有利于食物在胃及腸道中消化,但對于患有頸椎病的人來講,側卧并不是最好的睡眠姿勢。
■頸椎生理彎曲消失,會出現頸肩部不适
甚至會出現頭暈、頭痛、耳鳴、心慌、出汗等症狀
在人們的印象中,脊柱應該是筆直的,我們說,這隻是看到了它的一方面,也就是從前後看,脊柱成一條直線。如果換個角度,從側面看,則可以看到四個彎曲弧度,稱為生理曲度。其中有兩個凸向前方的彎曲,分别在頸部和腰部,這是人的身體為了适應直立行走而出現的,所以還不會走路的嬰兒不會存在這樣的生理彎曲。脊柱的生理彎曲出現以後,會帶動和它相連的其他組織也适應這種彎曲,當所有組織都适應了這種彎曲以後,這就成了保證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正常形态”,也就是說,不彎就不行了。可是,我們在臨床上看到很多人頸椎(X光片)的生理彎曲消失了,有的人頸部的彎曲甚至反過來,形成了反弓,這就造成了一些問題,病人可能會出現頸肩部不适,甚至會出現頭暈、頭痛、耳鳴、心慌、出汗等症狀,這是因為頸部原本已經适應了“頸椎向前彎曲”的各種組織在頸椎的彎曲消失或反弓以後反而不适應了,不适應就會得病。頸椎生理彎曲一旦改變,再恢複就很難了。
■頸源性眩暈緩解緩慢、容易複發
頸椎病變造成的頭暈稱為頸性眩暈,其發生機制十分複雜。其中的關鍵是由于頸部的病變導緻椎動脈和交感神經受到刺激。頸部病變可能包括:椎體的位置變化(如滑脫、旋轉、俯旋或仰旋 等)、頸椎曲度的變化(如:曲度消失、反弓等)、椎間孔狹窄、骨質增生、椎間盤病變(膨出或突出)等,這些變化是可以在影像學上發現的。還有影像學檢查不能發現的因素也可能會對椎動脈和交感神經構成影響:例如頸部(尤其是上頸部)軟組織的緊張、攣縮等。交感神經在頸部的分布很廣 泛,不但頸椎椎體前方有交感神經節和由其連成的交感神經鍊,而且在椎動脈管壁上也有交感神經纖維存在,當交感神經受到任何刺激時,它就會興奮,交感神經興奮可以出現心慌、出汗、潮熱、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等症狀,而且由于交感神經密布在椎動脈的管壁上,交感神經興奮還會使椎動脈壁的平滑肌收縮而使椎動脈痙攣。椎動脈系統負責大腦後部1/3區域、小腦及内耳的供血,那麼椎動脈痙攣就會使這些部位的供血出現問題,尤其是内耳,這是負責平衡的器官,内耳缺血就會出現眩暈、耳鳴,甚至聽力下降。當然,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具備所有的症狀。正因為頸源性眩暈是如此複雜,所以就會存在緩解緩慢、容易複發等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