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健康,分享快樂,是當今國人的共同願望和追求。但是,健康在哪裡?有人說掌握在醫生手裡,依我看,掌握在自己手裡。
一向體格健壯的我,從此與“老青年”告别,成為全國近2000萬糖尿病患者隊伍中的一員。記得剛戴上糖尿病這頂吓人的帽子時,化驗單上那組沉重的血糖超标數字,使我惴惴不安;想到從此将與藥相伴,了此一生,我有些悲觀絕望;想到此病并發症之多,危害之深,死亡率之高,我憂心如焚;看着鋪天蓋地、蠱惑人心的廣告,我将信将疑。然而所有一切都如烏雲掠過心頭,很快消逝。理智和經驗告訴我,對突如其來的“禍”與“福”,都應保持一顆平常心。病了,不用怕,“既來之,則安之”。疾病使我增長了見識,學會與病魔作鬥争的本領。“久病成醫”的俗語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于是,壞事變成了好事。驗證這個道理的事例很多,這裡僅舉其三。
一是有關服藥的事。記得剛被确診為糖尿病時,我不像有些人那樣“病急亂投醫”,而是當即到正規的大醫院内分泌專科看門診。遵醫囑口服二甲雙胍,且效果不錯。一段時間下來,血糖基本得到控制。但是,在去年國際糖尿病日前夕的一次講座中,專家的一句話又使我墜入五裡霧中:“65歲以上老人(我66歲)不能服用二甲雙胍”。我心生疑窦,同一種病,不同的專家為何治療方法截然相反?所以講座一結束,我便去向專家咨詢,他從包中随手抽出一本治療糖尿病的專着,翻開一頁指給我看,書中的确是這樣寫的。我曾聽過這本書作者的健康教育報告,且為她的學識、臨床經驗和口才所傾倒。面對專家白紙黑字的結論,我真的無所适從。說來真巧,不久前,我又在《糖尿病防治》一書(《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中看到與以上不同的結論:“二甲雙胍很少引起乳酸中毒,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比較安全地使用。”面對專家各執一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是非難辨。我決定獨立思考,反複權衡利弊,特别是尊重事實——自己的服藥效果。最終還是決定堅持服用二甲雙胍。事實證明,無不良後果。
另一件事在飲食上。我遵照醫囑和《中老年保健》雜志上的有關專家意見,控制飲食,早餐喝一袋牛奶,吃一個雞蛋,一兩主食,幾個月來逐漸習慣了。但是前不久在另一本雜志刊登的《多喝牛奶有害,颠覆神奶》一文中,台灣某博士卻提出一個令人大吃一驚的觀點:“多喝牛奶有害”。這對我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這位博士先生在他的《無毒一身輕》一書中列出:“牛奶是牛喝的,而不是人喝的”;“喝牛奶後果嚴重”和“喝牛奶有益補鈣,謬傳千古”等三個“理論”,說明“多喝牛奶有害”。他還指出牛奶是導緻過敏或潰瘍的“罪魁禍首”,是糜爛性大腸炎、急性扁桃腺炎、慢性中耳炎的“三大元兇”。經過思考和分析,我認為這隻是“一家之言”,不足為憑,也不足為訓。否則,為什麼我們國家、世界衛生組織還不嚴令禁止喝牛奶呢?
第三件事更加離奇。據蘭州某報載文稱:生吃一隻西紅柿,其所受毒害相當于抽一包香煙。照此說法,我每天都吃西紅柿,豈不等于每天都在抽煙。對這類奇談怪論,我隻把它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笑料對待,依然大吃西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