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古為涿鹿之野。春秋時期為燕國的涿邑。秦為上谷郡(後為廣陽郡)之地。
涿郡、範陽在大家的認知裡似乎專指今天的涿州,然而上曆史課,隋朝大運河的終點涿郡,被告知指的是今天的北京,唐安祿山的幽州節度使也稱為範陽節度使(在今北京),定興西南的故城鎮,也曾一度為範陽縣的治所。
今天聊聊,涿州、北京、定興三地,圍繞涿郡、範陽郡、範陽縣、範陽節度使展開的一系列混亂地名的來龍去脈,(文章最後附涿州的曆史沿革,文章很長,歡迎收看,點評)。
涿州雙塔
一 、兩漢 涿郡1 西漢涿郡,漢高帝六年分燕置涿郡。
涿郡,治涿,轄29縣(侯國),具體轄縣見文章最後部分。
西漢亡于王莽的新朝。
熱衷改革和發明的的王莽,想恢複周朝的井田制,為了彰顯自己有文化,官職名、地名也亂改一氣,總之很任性,好多地名改的很生僻,非常費解!
舉個例子,涿州改為垣翰,武垣(今河間西)改垣翰亭,會讓人誤以為垣翰亭為垣翰的治所,其實相隔甚遠,範陽縣,王莽改為順陰。将郡太守改稱卒正。
這個時期涿和範陽是兩個不同的縣。北京之地為廣陽郡(國)
涿:即今河北涿州治。範陽:故城在今河北定興縣西南四十裡固城鎮。
定興 慈雲閣
2 東漢涿郡(魏收《魏書》說:漢章帝改範陽郡),治涿,領涿、範陽等七城。
西漢初年基本承襲秦郡縣制與周的分封制,郡(國)的數量比較少,郡(國)普遍轄縣數十個。
随着漢武帝推恩令的實施,諸侯國開始泛濫,裂郡為國或新郡,到了東漢,郡國一級的數量大大增加,郡的轄縣變少,基本是幾個或者十幾個。
兩漢涿郡的變化,如下圖所示
西漢 涿郡(左),東漢 涿郡(右)
二、三國魏、西晉 範陽郡(國)1 魏初為涿郡,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改為範陽郡,取漢涿縣在範水之陽之意。
範陽郡,治涿,領涿、範陽等八縣。
涿(今涿州)和範陽(定興西南)還是不同的兩縣。
奇葩的是範陽郡的治所為涿,并未移治範陽縣,卻以範陽之名為郡名,搞得很混亂!
2 西晉 範陽國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置範陽國,封宣帝弟司馬馗之子司馬綏為王,治涿,領涿、範陽等八縣。
範陽國的治所仍是涿縣,跟屬縣範陽(定興西南)沒啥關系。北京之地屬于幽州燕國(郡)
三國魏 範陽郡(左),西晉 範陽國(右)
三、北朝 範陽郡北魏又為範陽郡,治涿,領涿、範陽等七縣。北齊,領涿、遒、範陽三縣,北周省遒縣,領二縣。
整個北朝時期,依然以範陽為郡名,治涿,轄範陽縣。北京之地屬于幽州燕郡。
北魏 範陽郡(左),北齊 範陽郡(右)
四、隋 涿郡隋開皇初(581年),改範陽縣(定興西南故城鎮)為遒縣。
隋炀帝大業三年(607年),改幽州為涿郡,治薊縣(今北京),涿縣(今涿州)屬焉。
北京天壇
涿郡被廢的原因,是由于南北朝時期郡一級泛濫成災。五胡十六國、北魏、東魏、北齊、北周時期,疆域狹小(相當于兩漢的一兩州之地),卻照搬漢之州、郡、縣三級制,導緻一州僅轄一兩郡,一郡僅轄二三縣、四五縣,郡一級已成濫觞。
因此,隋初革除舊弊,廢郡存州。新設之郡被廢,原無可厚非,但涿州這個漢郡也無辜躺槍,廢為縣,屬幽州。
還沒完,隋炀帝楊廣也喜歡标新立異,喜歡改地名,将全國所有的州改稱為郡。
幽州如果改為廣陽郡或者燕郡,完全沒問題,卻也學着搶屬縣之名為郡名,改成了涿郡,腦路清奇,非常奇葩。
以至于上學的時候一直納悶,涿郡不就是劉備老家涿州嗎?為何曆史課上,隋朝大運河的終點涿郡說成是今天的北京?
今天知道了答案:隋涿郡是北京,涿縣是涿州。
隋 涿縣及周邊(左),隋朝大運河(右)
五、唐 涿州唐武德七年(624年)改涿縣為範陽縣(以前的範陽縣改為遒縣),不知涿縣為何如此熱衷于範陽的這個名字,總之,這次總算逮住機會把涿縣改為了範陽。
還沒完,唐玄宗李隆基也喜歡改地名,改州為郡,北京這次又發揮了喜歡搶涿州地名的一貫作風。
奇葩的是幽州這次并沒有改稱涿郡,你涿縣不是改範陽縣了,我改範陽郡,死磕到底!真是怎麼混亂怎麼來,很任性!
幽州節度使也稱範陽節度使,或盧龍節度使(連盧龍的名字也搶)
到了唐大曆四年(769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上表請析幽州置涿州。
涿州重新設立,領範陽、歸義、固安三縣,後領五縣。
隋、唐時期,沒定興的範陽什麼事情,而北京的幽州似乎是為了報複涿州搶範陽之名,極其熱衷于搶涿州的涿郡、範陽郡之名,很有意思!
唐前期涿州(左),唐藩鎮時期涿州(右)
六 遼、金 涿州1 遼,涿州,也稱永泰軍,治範陽(今涿州)。這個時期,北京為遼南京析津府(從此不再熱衷搶涿州的名字)。定興之名還沒有出現,今定興縣區域屬涞水、範陽、新城之地。
2 金,涿州,中,刺史。治範陽(今涿州),轄縣五、鎮一。定興(大定六年1166年以範陽縣黃村置,割讓涞水、易縣附近之民屬之)之名開始出現,北京之地為金中都大興府。
遼、金以及以後,北京和定興已經選擇放棄範陽的名字。
從此之後,涿州、範陽之名,專指今涿州之地。
遼涿州(左),金涿州(右)
七 元、明、清 涿州1 元
涿州,領範陽、房山二縣,隸屬于大都路,定興隸屬于保定路。
2 明
涿州,領房山一縣,隸屬于直隸順天府,定興隸屬于直隸保定府。
3 清
涿州,沖,繁,難。隸順天府西路廳,定興隸屬于直隸保定府。
元、明、清 涿州
八 總結1 兩漢,涿郡,治涿(今涿州),轄範陽(定興西南);北京為廣陽郡(國)
2 三國西晉北朝,範陽郡,治涿(今涿州),轄範陽(定興西南);北京為燕國(郡)
3 隋,涿郡,治薊(今北京),轄涿縣(今涿州),範陽(定興西南),開皇初(581年)改為遒縣,隸屬于上谷郡(今易縣)。
4 唐初,幽州,治薊(今北京),轄涿縣(武德七年624年改稱範陽,即今涿州)
隋遒縣(故範陽縣)在唐天寶初年(742年)改稱容城縣,隸屬于易州(今易縣)。
唐大曆四年(769年),複置涿州,治範陽(今涿州)
唐天寶年間,幽州改稱範陽郡(治薊,今北京),後複稱幽州。
幽州節度使,又稱範陽節度使。
5 遼以後,涿州、範陽專指今天的涿州。沒北京和定興什麼事情。三者愛恨情仇就此了結!
改天寫寫涿州的曆史文化。
涿州——天下第一州牌坊
九、涿州的曆史沿革- 1 西漢 涿郡
涿州,王莽曰垣翰,屬幽州。二十九城(奇怪的是我找到了30城):
17縣:
涿、遒(莽曰遒屏)、榖丘、故安、閻鄉、南深澤、範陽(莽曰順陰)、蠡吾、容城(莽曰深澤)、易、鄚(莽曰言符)、高陽(莽曰高亭)、安平(都尉治,莽曰廣望亭)、饒陽、中水、武垣(莽曰垣翰亭)、阿陵(莽曰阿陸)、
13侯國:
廣望、州鄉、樊輿(莽曰握符)、成(莽曰宜家)、良鄉(莽曰廣陽)、利鄉(莽曰章符)、臨鄉、益昌(莽曰有帙)、陽鄉(莽曰章武)、西鄉(莽曰移風)、阿武、高郭(莽曰廣堤)、新昌。
- 2 東漢 涿郡
涿郡(魏收,《魏書》:漢章帝改範陽郡)治涿,領七城
涿、遒侯國、故安(易水出、雹水出)、範陽侯國、良鄉、
北新城(有汾水門,《史記》曰,趙與燕汾門)、方城(有督亢亭,《史記》荊轲奉督亢圖入秦)
- 3 西晉 範陽郡
範陽郡,治涿,領八縣
涿、良鄉、方城、長鄉、遒、故安、範陽、容城侯相
- 4 北魏 範陽郡
範陽郡,治涿,領縣七
涿、固安、範陽、苌鄉、方城、容城、遒
- 5 隋 涿郡
隋大業三年以幽州改涿郡,治薊縣。
涿郡(舊置幽州,北齊置東北道行台,北周改置總管府。)領縣九
薊、良鄉、安次、固安、雍奴
涿(舊置範陽郡,開皇初廢)
昌平(舊置東燕州及平昌郡。北周州郡并廢,後又置平昌郡,開皇初郡廢,又省萬年縣入焉)、
懷戎(北齊置北燕州(長甯、永豐二郡)、北周為燕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
潞(舊制漁陽郡,開皇初廢)
- 6 唐 涿州
唐大曆四年(769年),幽州節度使朱希彩上表請析幽州置涿州,領範陽、歸義、固安三縣。)
(新唐書)涿州,上
範陽(望,本涿,武德七年624年更名)、歸義(上)、固安(上)、新昌(上,大曆四年769年析固安置。)、新城(上,大和六年832年以故督亢之地置)
- 7 遼 涿州
涿州,永泰軍,上,刺史。後晉以涿州歸遼(契丹)。
統縣四:範陽縣(本漢涿縣)、固安縣(本漢方城縣)、新城縣(本漢新昌縣)、歸義縣(本漢易縣地)
- 8 金 涿州
涿州,中,刺史。
縣五、鎮一:範陽(倚。鎮一:政滿。)、固安、新城、定興(大定六年1166年以範陽縣黃村置,割讓涞水、易縣近民屬之。)、奉先(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置萬甯縣,明昌二年1191年,更今名。)
- 9 元 涿州
涿州,元太宗八年(1236年),為涿州路。中統四年(1263年),複為涿州,領二縣:範陽(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改今名)。
- 10 明 涿州
涿州,洪武初年(1368年)省範陽縣入涿州,(西有獨鹿山,北有涿水,西北有挾河,合焉,南有範水)。
領縣一:房山(西有大房山。北有大安山,西南有青龍潭,其下遊為挾河,至涿州與胡良河合。北有磁家務巡檢司。)
- 11 清 涿州
涿州,沖,繁,難。順天府西南百四十裡。隸西路廳。
謝謝觀看,喜歡的朋友請幫忙關注,轉發,評論!(如有錯誤之處,還請指正!)
關注@斌哥談曆史,帶您走進不一樣的曆史世界!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