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1/2.718×(X-Y)。其中M=适婚年齡,Y=開始尋找對象的歲數,X=希望停止找對象的歲數。例如,你18歲開始尋找對象,而希望在40歲停止尋找對象,那麼你的适婚年齡将是26歲。
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22日報道,英國著名數學家編寫出一項新的“婚姻方程式”,認為最理想的男婚女嫁的年齡應在32歲(男)和27歲(女),如果适齡男女還不談婚論嫁,日後再找到理想對象的機會就會愈來愈小。
倫敦大學的統計學名譽教授林德利稱,“婚姻方程式”的理論依據是男性心理上存在一個為自己設定的找伴侶的“到期日”,舉例說來,由16歲至60歲,他可能會與一名女性拍拖、決定是否結婚或分手以便找個更好的對象,但他當然要冒着找不到更佳人選的風險。公式如下:M=Y 1/2.718×(X-Y)
假設Y是你開始尋找對象的歲數,X是你希望停止找對象的歲數,然後把歲數套進方程式,就會得出“适婚”年齡M。
這個方程式其實是對回報遞減定律的認同而已:随着年紀增長,選擇會愈來愈少。根據婚姻方程式,M是男男女女應由“尋找”模式轉換到“實行”模式的歲數,到了這個“适婚”年齡,男人和女人就要找到第一個出現的像樣對象。
現年80歲的林德利于24歲時與一名女數學家結婚。他說:“如果長期找對象而不結婚,你就會發覺女士的質素有變化。”但數學家承認,方程式沒有把人們所住地區、收入和外表等因素計算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