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可怕的性愛分離,在某種程度上源于我們自己對性的無知和淺薄。
5歲的兒子從能聽懂我們的話時起就知道自己“是從媽媽肚子裡生出來的”,前些天他忽然問我:如果我是媽媽生的,那爸爸有什麼用呢?——童真稚語令人不禁啞然失笑。
也回想起自己這一代懵懂的童年和青春期,我們有多少人到中學時還隻知自己是“從垃圾堆裡撿來的”或“從樹上掉下來”的,對男女之事更是一無所知。婚姻于多數人心中不過是簡單概括為“過日子、生兒育女”——至于“性”更深深隐蔽在黑暗中靠人們去“無師自通”地摸索。身邊有一女友離婚後再婚,還生過一個孩子,卻在第二次婚姻後的一次“出軌”中才初嘗“做女人真好”的滋味,她很珍惜目前的婚姻,也試圖與丈夫溝通,卻屢屢被“不識風情”的丈夫忽視——類似的“困境”如一股暗流存在于不少家庭中。
這些都是我們“新時期面臨的新問題”吧。
時代發展,人們觀念發生轉變、自我意識提高,生活要求由溫飽上升為提高質量是很自然的事——其中當然也包括婚姻。而我國關于婚姻質量的權威研究不過始于十年前,最近幾年,“性”的話題才從國人隐晦的詞語、躲閃的眼神中逐漸“登堂入室”,以各種方式出現在公衆的視野中。一項調查表明,雖國人多數婚姻質量尚可卻感情缺乏情趣——這固然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曆史背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可當我們把它做為一個“命題”重新細細思索時,才發覺我們過去的膚淺概念面臨這個一切都挂上“加速擋”的時代,已經明顯有些力不從心、腳步踉跄——種種因素折射到人們的精神世界,尤其亘古未變的兩性關系中,人們也不可避免出現了困惑、茫然……無數怨偶分分合合上演着人間悲喜劇,除因循“傳統”的婚姻外,離異、婚外戀、同居、獨身乃至一夜情等等字眼兒也幾乎以一種迅疾的速度,通過各種渠道向人們表明已不能忽視他們的客觀存在。
正如我們對婚姻的“無知”,性的話題在兩性間(哪怕是夫妻)更是諱莫如深的話題,成為“無知中的無知”,而它又與兩性間種種關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人們有的在苦苦摸索着屬于自己的路,有的則在迷惘中迷失了自己,有的苦于無解決之道卻選擇了另外的放縱……變革時代的調整甚至一時迷亂或許在所難免,孰是孰非也不能一概而論。當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可謂“空前”的沖擊時,我們每個人都是探索者和實踐者,但是,至少我們應首先意識到自己的“幼稚”,重新溫習“婚姻”這門課。畢竟,家庭仍是組成社會的最基本細胞,“遊離”于家庭之外的狀态越多,它将給社會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就無法一言以蔽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