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唯一跟我們不同的,是他們死得晚一點。作為80後的代表,韓寒看待90後簡單直白。其實,每一代人的童年都有共同之處, 90後與前輩的截然不同,不過是因為他們處于一個更加變革的時代。
南都周刊記者·華璐
崔朝紅準備好一桌豐盛的飯菜:可樂雞翅、白雲豬手、釀魚丸,統統都是為了慰勞剛高考完的18歲兒子蘇朗。但故事的發展卻像電視上反複播映的那個公益廣告,一桌熱騰騰的飯菜,最後等來的總是父母的滿心失落。“媽,我不回來吃飯了,我先跟同學去看電影,然後去吃燒烤,不用等我了。”
2009年6月14日淩晨,蘇朗徹夜未歸,在城中村的燒烤攤上喝了7瓶啤酒,搭着同桌的肩膀,眼眶紅紅地說,“兄弟,我們總算成人了。”
拒絕标簽化
2009年,天津地區的高考作文題為“我說90後”。
“這是一個有趣的題目,有大量的親身經曆可以讓他們發揮,但另一方面,‘身在此山’中的年輕人還缺乏相應的社會經驗對自己和同齡人做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總結。”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長楊雄點評,無論如何,90後已經得到了社會的大量關注,“不要再把他們當作孩童。”
在網上搜索“90後”,百度提示“是不是要搜索90後賤女孩?”包包和阿紫,兩個出生于1990年的孿生姐妹,言詞大膽,自稱“90後賤女孩”,在騰訊QQ上的博客,一個月的點擊量就有1900萬。
“我們不希望人家說什麼幼稚啊天真什麼的。這不光是90後,在你們還沒長大的時候都會這麼想吧?”包包和阿紫告訴南都周刊。
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出生于1990年後的人口為2.64億,而當中,在校生約有1億。去年開始,9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逐步邁入18歲成人的行列,他們有的上了大學,有的直接進入社會,甚至已經小有成績。如同他們的前輩,90後在他們的青春期急于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承認,期望以群體亮相的方式宣告他們已經長大,顯示他們的力量,争取應有的地位和尊重,并試圖影響社會進程。
可除了“幼童化”解讀,對90後沖擊更大的恐怕是對他們的随意“标簽”。腦殘、非主流、校園暴力、炫富,再用“垮掉的一代”形容90後似乎已不合時宜,他們“比垮更垮”。
“把父母20歲以後幹的事都幹得差不多了,除了不掙錢。”
“喜歡在網絡上秀自己,包括賤的方面。”
“拜金,追求物質享受。”
“道德底線越來越低。”
在 “你如何看待90後”的一個網絡調查中,逾半數網友對90後給出了上述負面的“評價”。“90後剛剛興起,就抨擊90後,這樣是不對的。”被媒體報道多了,包包和阿紫說:“正如一個同齡人說的,希望社會給我們滅火器,而不是助燃器。”
純粹的一代獨生子女
“你覺得90後有什麼特點?”我等着網名“詠逺の啈冨”的小女孩在QQ上回話,她的QQ秀甜蜜到刺眼,閃閃發光的粉紅色愛心背景,嘟嘴,短裙小背心,皮膚嫩得掐得出水。但從視頻裡,我看到這個出生于1995年的女孩子戴着一副大眼鏡,穿着寬大的校服,臉上因為熬夜溫習冒出幾顆青春痘。
“莪們朂夶啲特點就昰莈特點吖!吥瘋嚸這丗堺哪ぬ玩錒?”(我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沒特點呀!不瘋點這世界哪好玩啊?)我下載了“大黑魚”(一個火星文轉換軟件),才得以和這些年輕人網聊下去。
他們沒什麼代表性,或者更準确的理解,他們身上,“代表性”這個概念已經被消解,每個人都隻能代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