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你是否獨坐家中與貓為伴?當身邊朋友陶醉于浪漫的二人世界時,你是否覺得孤獨的自己很失敗?别擔心,你并不是“個别案例”。在英國,過去30年裡,單身男女的數量增長了一倍。而且,據英國政府估計,到明年年底,單身将會成為普遍現象。上個月,婚姻專家安德魯·馬歇爾為此出了一本書,名叫《單身陷阱:離開困境與找到真愛》。他認為,E時代“千挑萬選再約會”的求偶方式要為單身人數的激增負主要責任。
大量“剩男剩女”因何産生
單身人數的激增,究其原因,與極速配對、網絡約會等交友方式的流行緊密相關,此外,現在被廣泛接受的婚介機構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正如某些人越是節食反而越是肥胖一樣,我們的約會交友方式反而造成了越來越多的“剩男剩女”。
以莎拉女士為例,她今年35歲,一直獨身。她說:“我結交了大量的網友,也參加過由朋友和長輩安排的‘不相識的約會’。結果是結識的男士越多,反而越擦不出愛情的火花。有一次,我結識了一位心儀的男士,但是他取消了第二次約會,因為那天他突然接到另一個女士的電話———那是他兩周之前的約會對象。”除了蹉跎了大量的時光和精力,莎拉女士一無所獲。
作為一位婚姻關系咨詢師,我見過無數個像莎拉女士這樣的案例。對他們來說,認識單身男士或女士不是一件難事,但就是無法找到合适的伴侶發展一段長期感情。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我确信問題就出在我們的約會交友方式上———這些美國社會的交友模式不但與我們英國的傳統文化格格不入,而且是有害的,尤其對于建立長期的伴侶關系更是如此。
從“挑選與約會”到“一對一”
20世紀初,美國開始流行一種約會方式,那就是“撒大網”,約會的人越多越好。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女士曾将這種交友方式命名為“挑選與約會”。那些約會次數最多的人往往是最後成功的男士和女士。此外,還有一些複雜的約會規則總使你無法在一個人那裡固定下來。比如舞會上,男士A邀請女士B跳舞,如果一曲終了,沒有其他男士來邀請B跳舞,那麼男士A就有兩個選擇:或者是把B送回到她的朋友圈裡,然後再去找别人,或者是跟B不停地跳下去。但事實上,大多數男士都會選擇前一種方式,因為如果一個男士整個晚上隻跟一位伴侶跳舞的話,那會是一件丢人的事,所以難怪好多女士會假裝頭疼而借機離開。
“挑選與約會”的方式如今也在英國大行其道,隻不過名字改成了“千挑萬選再約會”。這種競争氛圍濃厚的交友方式使得人們越來越在乎外表等膚淺因素,而逐漸淡化人格魅力。最終,它不會給你帶來一段長久的甜蜜愛情。
上世紀30年代的金融危機後,人們的觀念和交友方式發生了改變。當時,英國肯特大學研究人員曾讓學生們列舉出自己最看重的未來伴侶的特質,結果,“善良”排名第一,緊接着就是“誠懇”。那個時候,隻有5%的男生和1.5%的女生選擇了“外表”。或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觀念,人們那時非常看重“一次隻交往一個人,并與其發展穩定關系”的交往方式。
當時,富裕的生活随着經濟衰退成為過去,人們常常抱怨有足夠财力去供養一個家庭的男士越來越少。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患難與共的伴侶故事也表明穩定的約會方式有其優越性。于是,年輕人開始習慣于這種“一對一”的交往。這種單一又穩定的交往方式也包含着一系列規則:如果雙方有了建立關系的意向,那麼男方必須每個星期給女方打一定數量的電話,必須到指定的地點約女友月下散步等。此外,還有一些交換戒指或者其他信物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