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在網上與我交談他們親曆的婚戀故事。有的人隻是傾訴一下苦惱,因為他明知自己的問題難以解決。安就是這樣。
他是留美博士。他離過三次婚。他已經失去了愛的能力。
(1)第一次娶了一個藍眼睛的美國姑娘
安的童年經曆過饑荒,因為家境好,并沒有吃多少苦。後來的文革,父母雖然受了沖擊,但他尚小,也沒有太多記憶。1980年代,正趕上國門開放,他大學畢業後算最早的一批留美學生。
安是那種聰明但不太刻苦的人,但一路走得很平坦,幾年下來戴了一頂博士帽,然後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自覺已逐漸融入美國社會。
安的學生時代,戀愛經曆并不少,在國内就有不少女孩追求。但安對未來有想法,覺得既然要出國,最好不在國内留下羁絆。所以,和女孩的交往都很理智地限定在某一個範圍,所謂“進可攻,退可守”。當然,去了美國,和國内女孩的交往自然斷了。
初到美國的安,自有一番雄心壯志,知道一個窮學生不會有什麼好價錢。再加上
留學生中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女孩本來不多,且大多名花有主。那些沒有男伴的女孩在他眼裡又不值得追求,一來二去,直到工作了,三十多歲還是單身。
國内的父母早就急得不行,催他趕緊找對象。安也覺得自己該結束單身了。和第一任妻子是在公司的一次活動中認識的,是個藍眼睛的美國女孩,漂亮單純,也很個性。交往的時候甜甜密密,一起滑雪,一起野遊,很是投合。安也猶豫過,覺得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在一起會不會有困難?但那時愛意正濃,覺得一切都可克服,不到一年就結婚了。
婚後前半年還好,偶有磕碰安也覺得正常。本來嘛,兩個毫無血統關系的人組成一個家庭,哪能事事都順?但漸漸的問題來了,女孩愛享受,愛花錢,屬于“月光族”,她從小長在美國,衣食無憂,一切都來得很容易,覺得用不着為将來想那麼多。
婚後一直是AA制,各花各的,共有的花費按協議分攤,這樣過下來當然攢不下錢。安想過安定的生活,要買房子買好車,但女孩覺得享受是第一位的。最要命的是,兩個人完全吃不到一起。戀愛的時候幾天見一面,吃吃西餐或吃吃中餐既新鮮又很情調,且那時彼此遷就,吃被放在非常次要的位置。但結了婚就不一樣了,兩個人為了吃什麼沒少鬧意見。後來變成各吃各的,再後來基本都到外面吃飯,家隻剩下睡覺的功能。
安想不通的是,戀愛時有那麼多話說,一旦結了婚,話反而少了,甚至面對面都想不出說什麼。這也許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别。安認為很有意思的話題,女孩聽了一點反應沒有。而引得女孩哈哈大笑的笑話,安也覺得一點不可笑。
兩個人并不争吵,但日漸冷淡,最後平和的分手。
(2)第二次娶了一個回頭率很高的中國女孩
這次婚姻使安認識到文化背景的重要。他決定,如果再要結婚,一定要找中國女孩。
那時安還不到四十歲,算“鑽石王老五”。找對象的事一經家人傳開,上門提親的人絡繹不絕。他所在的公司有在華業務,再加上休假,每年能在國内往返幾次,待上兩三個月
。這樣,他陸陸續續見了一些女孩,二十多歲三十歲上下。他的要求很簡單,英語要好,畢竟要帶出國,要能夠交流,語言不能從頭訓練。再就是相貌。不是自然接觸産生的感情,憑什麼交往下去呢?賞心悅目是必須的。
安談不上漂亮,但個子高,很帥,四十歲上下,事業成功,臉上帶出的自信頗有底氣,自然也成為吸引女孩的魅力。他看得出不少女孩都喜歡他,希望嫁給他。中國是個重男輕女的國家,安看過不少報道,不少家庭在懷孕時知道是女孩會要求終止妊娠。但說也奇怪,國内的婚姻市場總是女性多于男性。二十多歲的男人要找二十多歲的女孩,三十多歲的男人要找二十多歲的女孩,四十多歲的男人還要找二十多歲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