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揖禮的正确手勢有講究,需要注意身形手形的配合,否則會鬧笑話
作揖禮是我國古代社會交往的一種重要禮儀,在《周禮》、《禮記》、《儀禮》等古籍中均有關于作揖禮的記載。古代的統治階級也曾經将作揖禮作為定尊卑、别親疏的一種手段,但發展到今天,作揖禮已經被漸漸淡忘,乃至于影視作品中,有關作揖禮的演繹已經被歪曲,那麼古人正确的作揖禮究竟是怎樣的呢?
1.作揖禮首先就是要對其有一個基礎的界定,然後對其手勢動作進行基礎的解讀
作揖禮的最早稱謂為“推手為禮”,古人根據作揖對象的不同,有高、平、下三種分别,可見,作揖禮手勢的正确手勢,跟作揖的對象是有密切聯系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謂的作揖禮,并不完全是手部的手勢,而是需要跟身體動作密切配合,否則便是所謂的拱手禮。
作揖禮形式上顯然要比拱手禮更為隆重,且作揖禮的對象身份上更為高貴。按照民俗習慣來分析,作揖和拱手的區别僅在于身形上是否配合而已,作為正确的作揖禮,首先是要在手勢上的差别,即手形。一般而言,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且因為古人尚左,拱手的位置要在胸部的左側。但是古代的作揖禮實際上在吉兇環境下都适用。所以,有了分别,即吉拜的情況下,正确的作揖禮是右手在外,左手在内,且雙手拱在左胸。如果是兇拜的情況,比如是喪事,則手勢和拱手的位置則完全相反
2.需要注意的是,正确的作揖禮手勢是跟身形相互配合的
前文所言,即便是正确的作揖禮手勢,但身形如果配合不到位的話,隻能是古代禮儀中的拱手,而不能算是作揖禮。對于身形而言,在美觀的同時,也有相應的要求和标準流程。
一般而言,作揖禮需要作揖者根據敬禮的對象,采取身體前屈的姿勢,雙手合攏之後,身體向前向下微曲。需要注意的是,此時身體的前屈并不代表膝蓋的微曲。在作揖禮的工程中,膝蓋以下的位置始終要保持直立狀态,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體現作揖禮的美感。也就是頭部向下,手部按照标準動作實施,但是膝部以下的位置始終保持直立的狀态。
3.正确的作揖禮需要手形動作和身體動作的配合,才能達到按照雙手拱起角度,身體屈伸角度的差異體現出對施禮對象的差别
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如果單純讨論作揖禮的手勢,其跟拱手禮的差别很小,但是如果結合上身體動作的話,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作揖禮。但是作揖禮的手勢動作并非是單純不變的,而是有着固定的活動空間。
無論是雙手拱起,往前推,或者是往後斂,都屬于作揖禮中的動作幅度,代表的韻味也有所不同,在不同的場景下如果使用了不同的角度、幅度、乃至方向,都不能稱之為正确的作揖禮。
概而言之,作揖禮的正确手勢如下:
其一,雙手合抱前伸,向上翻腕拱起,雙手沿身體姿勢的弧線自上而下動作,右手在内,左手在外,吉拜在左胸,兇拜完全相反;
其二,起勢為站立,施禮開始時,以腰部為中軸,上身上前向下彎曲,但膝部不可彎曲,低頭,彎曲到一定角度稍作停頓仰身站起;
其三,多人在場手勢重複,根據對施禮對象的尊敬程度,雙手舉的高度,上身向前向下彎曲的角度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