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有10%—15%的大學生對考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慮,特别是學習基礎比較差、性格比較内向、學習方法不夠靈活的大學生最容易産生考試焦慮症狀,有的大學生還伴有失眠和神經衰弱等症狀。
焦慮屬于消極的情緒,它是一種能減弱人的體力、精力,幹擾人的正常活動的情緒體驗,也屬于不愉快的情緒。它使人煩躁不安,類似恐懼,但程度不太強烈。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學生在考試前複習期間,适中焦慮能發揮人的最高學習效率。但是,太高或太低的焦慮都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焦慮程度與學習效率之間可以用一條抛物線的形式來表示,即随焦慮程度的增加,學習效率也随着加快,超過一定的焦慮程度時,學習效率就會随着焦慮程度的增加而随之降低。就情緒不同而言,平時不容易激動,情緒比較穩定的人學習效率比焦慮高者要好。在一般情況下,焦慮情緒低的人可以在有壓力時提高學習的效率,而焦慮程度高的人學習效率在有壓力時反而會降低,一般來說,較簡單的學習可以因有情緒壓力而提高效率,而複雜的工作則可以因情緒壓力而降低效率。
大學生産生考試焦慮主要是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不能正确對待考試,擔心考試不及格。這類學生主要是基礎比較差,學習比較吃力,對大學生中的學習方法不适應,把考試看得過于嚴重,如果考不好,降級怎麼辦?畢業分配怎麼辦?思想産生壓力。壓力超過心理負荷而造成過度緊張。
第二,疑慮考試失敗。大學生為繼承并繼續高中時代的學習方式,為了保持自己原有的優勢,在來自各方的衆多“尖子生”中去競争,去比賽,結果負于強手,在心理上出現了自責、自卑和難以服氣的精神壓力。于是背着沉重而又緊張的思想包袱,每當考試時就會自然産生種種想法,諸如擔心再次失敗的焦慮情緒等。
第三,外部壓力大。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競争十分激烈。在考試成績上,父母或朋友對學生的過高要求,評優和獎學金的标準以成績為主,都是造成心理壓力的主要原因。有的學生怕考試出錯,把考場紀律也視為一種精神上的“壓力”。考試時,明明自己在思考着問題,卻不知不覺地擔心自己是否違紀了,造成心理障礙。
第四,大腦休息不足。有些學生,為了考試拼命複習功課,以緻睡眠不足。如果再不注意營養和睡眠,心身需要的能量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緩沖,也同樣會陷入焦慮之中。
克服考試焦慮應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端正對考試的認識。考試隻是檢驗所學知識的一種手段,對考試結果要正确對待。一般情況下,考試反映了平時學習的狀況,是認識自己學習優劣的好時機。因此,要認真對待,盡力發揮自己的水平。同時,又不要把考試的分數看得過重,因為它不是衡量學習質量的唯一标準。所以,就是考試失敗了,也不要灰心喪氣,要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和經驗。
其次,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樹立自信心。人的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主觀反映,但人絕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現實的影響,主觀的積極狀态可以減弱和消除消極的影響。考試中要正确對待考場中的各種因素對自己情緒的影響,樹立自信心,不懷疑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主體優勢,消除不必要的顧慮和擔憂。
再次,考試前要有充足的休息。包括生活節律的重新調整,做些喜愛的運動,使自己的心身放松,進入一種“假消極狀态”。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假消極狀态”最有利于激發人的心理潛能,有利于發揮自己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