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特别是性心理問題,已經關注很久。在我上大學時,周圍經常有神經失常的同學。十幾年來,我一直關注這方面的動态,我沒有想到在知識爆炸的現代大學校園裡,滿腹經綸的學子們的性知識如此貧乏。
于是,我就下定決心寫一部反映這方面問題的小說,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非常日記》作者徐兆壽
“林風的離去,是為了你健康地登場,在陽光中奔跑……”這是《非常日記》内封中的一句話。
剛拿到被翻得亂七八糟的《非常日記》複印件時,筆者馬上就想到了《絕對隐私》,甚至眼前還出現了“文革”後期在城市青年中悄悄傳閱的手抄本《少女之心》、《曼娜回憶錄》之類的“貨色”,胃裡直往上翻!在青春期教育日益完善的今天,還會有《少女之心》那樣的貨色流傳嗎?如果有,那問題就十分嚴重了。直到讀完小說,見到了它的“非常”作者——徐兆壽,心中才為他的認真、責任和勇敢的自我剖白精神所感動和敬佩——那是一種盧梭式的自我解析。如果這樣的作品早一點問世,在社會的評價和引導中,就會少許多悲觀者、自卑者、自殺者、手淫者,包括筆者在内,開放的教育對健康人格的形成,對美好精神世界的造就發揮着如此居大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非常日記》也許能使自卑者豁然開朗。
《非常日記》是圍繞當代大學生心理疾病,特别是性心理變态這一現象而寫的一部心理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林風是一個從山鄉考到“北方大學”的大學生,由于過早地失去母親,又加上家境十分貧困,導緻了林風自卑、敏感、多疑的性格。他的這一性格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隻有寄情于刻苦學習。林風後來雖然考上了研究生,但他在心理上有嚴重缺陷,特别是在性心理上的扭曲、變态。在小說主人公“林風”的日記中,記錄着他考上大學以後,由于理想的破滅和面對大學校園裡的形形色色的性誘惑,心理開始失衡并逐步走向扭曲的心路曆程。林風從偷偷浏覽黃色網頁開始,發展到跟陌生的女性要腳上穿的襪子,到夜深人靜時溜進女生宿舍偷女生的内衣褲,并用這些偷來的内衣褲手淫,再到後來夜裡躲在女生廁所裡 偷窺女生上廁所,一步一步陷入心理扭曲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最後迫使他走上自殺的道路。林風把一本披露自己真實内心的日記,留給了“北方大學”研究心理學的留美博士餘偉。
徐兆壽是一位30多歲的大學教師,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使他焦慮:“我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特别是性心理問題,已經關注很久。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上大學時,周圍經常有神經失常的同學。十幾年來,我一直關注這方面的動态。以前,常聽說校園裡一些女同學丢了内衣内褲,後來又聽說,女生宿舍經常有人遭到騷擾,再後來便是更為惡劣的事情發生,比如,在女廁所強暴女大學生,于是我便對此有了一些感觸和想法。接下來的研究讓我大吃一驚,我沒有想到在知識爆炸的現代大學校園裡,滿腹經綸的學子們的性知識如此貧乏。一部分學生,其中包括一些在老師心目中特别優秀的學生,他們的性心理竟如此扭曲。驚訝之餘,我同一些搞心理研究的朋友也對此進行了探讨,他們的一些看法和提供的病例更引發了我深層次的思考,于是,我就下定決心寫一部反映這方面問題的小說,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其實,“林風”不過是作者心靈之影。所以,當《非常日記》初稿完成後,他起初不敢拿給人看,或許此時他對小說要表達的主題仍然心存疑惑,不夠堅定。因為在“象牙塔”中,寫作這樣的作品是要冒一定風險的,他的行為可能為人不齒。後來,他鼓起勇氣,給一位同事看,結果這位同事就推薦給别人看,結果越傳越遠。令他驚訝的是,幾乎所有看過的人都産生很深的感觸,有的還給他寫來了讀後感。
自卑是中國人最突出的人格特征,不管你是否贊同,但隻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閃回”一段自己在陽光下的行為,就會感受到深深的自責。“林風”性意識的形成恐怕是每個年輕人必經階段,他代表了這個社會開放之初必然會産生的一類人,透過他,讓我們看到自己。需要拯救的不僅僅是“林風”,還有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