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會覺得不可思議,現在卻當作稀疏平常的事情——剩女,剩男,真是太多了,遍布在我們四周,以至于大家從普遍難受過度到了普遍接受。為什麼會有剩女現象,剩男剩女們對于我們的生活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過了這個美麗的春節,你還要繼續當剩女嗎?
剩女都是名牌或仿名牌
曾經電視裡有一期節目叫《剩女太多,想不當第三者也難》,道盡了中國社會時下的男女比例失調症狀,雖有戲谑意味,但也算言之有物。
顯然,“剩女”不是被制造的,而是“自造”的。不是一個女人自己造,而是整個女性群體合力制造。我們并不是鼓噪“剩女”都自甘孤寂,不談愛情,不求第一但求倒數第一……
隻是人生确有太多荊棘叢生。把握住你可以把握的,而對你無法把握的,不勉強、不心急火燎。人生不過一件事,在她們自己掌握之中:懷着真實心靈的渴求走到底。我們不禁發問:“剩女”們,這一秒,你們究竟好不好?!
“剩女”這個略帶個性和苦澀的詞,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在我們的生活中悄然興起,如今逐漸成為關注度極高的社會話題。
“剩女”們永遠堅信:大浪淘沙,留下來的都是寶貝;最好的一定在最後面。絢爛過後最終是平凡,生活也逃不過油鹽醬醋茶的魔咒,我們不能不承認,“剩女”在年齡上并沒有一個準确的定位,但是很多逼近30歲,或者過了30歲的大齡女青年,被不情願地劃分到了“剩女”的行列。
曾經的豆蔻年華,曾經的意氣風發,都随着時光的推移慢慢褪色,留下的隻有高傲的眼光與無奈的寂寞,幸運的話,也會擁有房子與車子……偶爾徜徉燈紅酒綠的夜店買醉,
或是參加一些俱樂部學學瑜伽、有氧健身操,找一些知己寄情去山水中,用這些可以找到的方式盡情排遣,掩蓋内心的空虛,粉飾甚至标榜“剩女”的小資情調。面對誘惑,這是很多待嫁女所向往的,也是造成“剩女”過剩的客觀原因。
關于愛情,關于婚姻,她們特立獨行的處世原則注定了她們遲遲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有人說,“剩女”不是被制造,而是“自造”。不是一個女人自己造,而是整個女性群體合力制造。
中國單身現象被一些媒體稱為“危機”。有一點危言聳聽,但細細斟酌,确實有幾分緊迫感。單身的增加,有很多是自願的,至少是自作自受的,單身生活對于這些人自己來說,将會遇到更多的機會和機遇。因為單身,才有更多的選擇和更自由的生活可以依賴,也正因為害怕失去這些,才堅持這種生活方式,拒絕為結婚而結婚。
至于那些想結婚、卻又找不到合适對象的“剩女”們,反複糾結是她們最頭痛的難題。擇偶标準從來都是雙向的,就像我們在找工作一樣。關鍵在于你是否準備接受一個不完美的選擇。世上真的有這麼多優秀的男人可以随時找到嗎?
那些高素質的未婚女,絕對具有足夠的智商和理性來理解這個道理,但大家還是不願意接受現實,不願意将就湊合,甯缺毋濫,這種堅持本身,一方面是結婚的願望并不真的那麼強,另一方面也在于自己有獨立的基礎和本錢,有條件才能如此“任性”。至于那些真是因為各種客觀條件所限,找不到結婚對象的人,确實存在,但這種情況任何時候都有,也不是今天的特殊現象。
單身人數增加,總的來說,跟社會急劇變遷、城市化、現代化、人的個性張揚、生活精緻化和注重自我感覺等等都有直接關系。社會的發展,造成人們對自己、對他人都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也造成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一些與自己不符合的東西,特别是在私生活領域。
時下流行的婚用三大件,汽車房子好工作,一個都不能少。“剩女”的日益盛行,一方面驗證了中國婚戀和性别關系的變異和開放程度,另一方面也為社會倫理道德異化佐證。
中國曆史上幾乎所有“盛世”中,都會興起這種看似不羁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區。而今天,形形色色的“新”的生活方式與傳統有着深刻的傳承關系,隻不過今天不一定以男權為中心,女性也要獲得這種“權利”,但婚姻和性别關系的開放性,是古已有之的。
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結構,有家庭的人,更傾向于穩定的生活,而單身者可能傾向于随意變換生活内容。因此,單身增加,可能意味着基本的家庭制度面臨挑戰,進而造成基于家庭倫理的社會基本道德秩序的動搖,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
“剩女”過剩,已是不争的事實,人們常說沒有生過孩子的女人不是一個完美的女人,那麼沒有婚姻的女人又何謂完美?人生苦短,在揮霍了諸多青春年華過後,隻有澀澀回憶,這不是财富,是一生中不可磨滅的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