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暮春
宋代:蘇轼
春已老,春服幾時成。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纻羅輕。酣詠樂升平。
微雨過,何處不催耕。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鹁鸪鳴。春色屬蕪菁。
今譯
春光已經老去,不知春衣幾時制成。一彎曲水水波輕漾,蕉葉狀的酒杯曲水流觞,我們在舞雩台上吹着軟風,風吹起我們身上輕快的衣裝。我們飲酒作詩,歌頌這眼前的祥和安康。
微雨剛過,田野裡盡是春耕的農人。你看這暮春的田園風光,百舌鳥不啼叫了,桃李的芳菲也已落盡,那催春的鹁鸪鳥,也早已飛入深深的桑林。現在這所有的春色,就是你蕪菁花的了。
背景
宋神宗熙甯九年(1076)暮春三月作此詞,與詩人另一首名作《望江南·超然台作》稱為姊妹篇,超然台作稍前,暮春作稍後。兩首望江南,刻畫出熙甯九年的密州,兩種不同的春景。
賞析
起筆“春已老,春服幾時成”,與蘇轼另一首《望江南》首句“春未老,風細柳斜斜”形成互點,點明時節上的差别。春光已老去,不知春衣何時制成,這裡的“春服幾時成”不是實實在在的問句,而是為了點出論語裡春服既成、風乎舞雩的和沐之感。
“曲水浪低蕉葉穩,舞雩風軟纻羅輕”,這兩句把暮春時節的特點和感受描繪的入骨三分,尤其是風軟纻羅輕句,讀到此句,能令你的讀詩感受瞬間升華。春光明媚的田園,我們坐在舞雩台上,吹來的風是軟的,身上的春衣是輕的,剝去了一個冬天的束縛,沒有比這更讓人輕快的了。讀之使人悅然。
上阙最後一句“酣詠樂升平”,初讀略顯陳腐,因為蘇轼向來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要麼抨擊新法所帶來的民不聊生,要麼表現貶谪時的與民同樂,而專門歌頌太平盛世的句子着實不多。但細細品味該句,其實有兩層意思,一個重點是在“樂”字上,細細體會,你能想象到的畫面就是論語裡的那句:暮春者,春服既成,風乎舞雩,詠而歸。蘇轼不僅在與民同樂,也是在與先賢同樂,再加上暮春時節所感受到的輕軟安和,詩人的心頭怎能不樂。還有一層意思是,此時蘇轼已在密州任知州近兩年,在他的治下,密州從一個土地貧瘠、幹旱頻仍、民窮盜猖的地方逐漸變得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于是他自己也感到欣慰和自得,這或許就是酣詠樂升平的實際意義。
詞轉下阙,“微雨過,何處不催耕”,弄人在田地裡忙碌的氣息撲面而來,作者身位一州長官,見到這樣的景象自是欣喜。
“百舌無言桃李盡,柘林深處鹁鸪鳴”,這裡詩人的所見所感,全都扣住了暮春的特點,百舌鳥到了晚春桃李花謝的時節便不再啼鳴,桃李芳菲也不再盛開,隻有灌木叢中那催春的鹁鸪鳥,還偶爾發出催促的鳴叫。“春色屬蕪菁”,這句化用劉禹錫《再遊玄都觀》中“百畝庭中半是苔,桃李淨盡菜花開”,蕪菁就俗稱大頭菜,到了桃李盡謝的時候,一切的春光,就看你蕪菁花的了。這裡作者勸勉人們,春色已老,姿容尚在,桃李淨盡菜花開的春光也值得細細觀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