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導讀:在今天的家庭中,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但通常表現為冷戰,容易被人忽視,隻有極端事件的發生才引起社會的關注,青少年弑親案就是親子矛盾中最慘烈的表現。
2009年10月14日,租住豐台區角門的一名15歲女孩用刀砍傷了自己正在睡覺的母親。女孩的母親不到40歲,是外地來京務工人員,由于不滿女兒和一些男性朋友過多來往,多次責罵女兒發生沖突。女孩覺得心裡憋得慌,就趁其睡熟的時候,向她頭上砍了一刀,導緻後者顱骨骨折。
2009年2月11日,天津一名15歲的少年因為癡迷網遊,不滿母親強行關掉電腦,用鐵棍打向母親的頭部和肋部,造成母親創傷性休克死亡。
在今天的家庭中,青少年與父母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但通常表現為冷戰,容易被人忽視,隻有極端事件的發生才引起社會的關注,青少年弑親案就是親子矛盾中最慘烈的表現。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告訴記者,兒女對父母做出的暴力行為被稱為逆向暴力,近幾年正呈上升趨勢。逆暴力除了肢體沖突和極端的弑父弑母行為,還包括語言上的攻擊、出走、放棄等。由于受“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影響,所有的家庭暴力幾乎都具有隐蔽性的特點,不太容易暴露,尤其是逆向暴力,家長更難以接受,一旦發生,隻有達到相當嚴重的程度才可能去求助外界。
冷暴力的罪魁禍首是父母,其中母親的責任更大些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介紹,逆向暴力在他們的咨詢中大約占3%的比例,但實際情況要更嚴重一些,一些青少年雖然沒有訴諸語言或行為,但他們告訴宗春山他們希望父親或母親能出車禍“消失掉”,有的則把網遊中的目标當做母親進行射擊。
未成年的子女向父母揮拳、惡語相向,人們多數認為問題出在社會環境、教育體制或子女本身,但宗春山認為逆向暴力更多是家庭冷暴力導緻的結果,而冷暴力的罪魁禍首是父母,其中更大的責任人是母親。
“暴力行為絕大多數是後天習得的,從身邊的人身上學來的。很多人歸因于網絡遊戲和電視,其實現實生活中的暴力遠比它們更真實更零距離。一個暴力的孩子往往來自一個暴力的家庭,要麼夫妻之間存在暴力,要麼父母對子女存在暴力,這個暴力既包括熱暴力也包括冷暴力。”
相對于有激烈肢體沖突的熱暴力,冷暴力透過譏諷、冷漠、輕視、疏遠等冰冷的手段,給對方的心靈造成很深的傷害。冷暴力往往發生在離異家庭或沒有實質婚姻的邊緣家庭中,夫妻間的冷戰導緻整個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淡漠或敵對。“冷漠最容易産生暴力,别人輕視你的存在,那種憤怒是無與倫比的。”
母親會把更多情緒上的垃圾都發洩到孩子身上
為什麼把逆暴力歸罪于母親?宗春山解釋,穩定的家庭是一個三角關系,作為父親同時也是丈夫的一方如果離異或者淡出,那麼母親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就變得更加密切,同時摩擦和沖突也就加大了。
“女人是感覺性的動物,需要說話宣洩,需要有人傾聽。她隻能把情緒轉移到從心理到空間都距離自己最近的人身上,于是子女成了母親的情緒配偶,本來是丈夫應該承擔的東西被轉嫁了。母親會把更多情緒上的垃圾都發洩到孩子身上,說一些什麼你不争氣啦,像你爸爸一樣啦等等,這其實就是一種冷暴力。雖然沒有打罵,但讓子女承受了巨大的情緒上的折磨。”
同時大多數母親身上還有一種東西,就是對子女的控制,而控制型的父母往往也會産生暴力。“控制在有血緣關系的人之間常常沒有邊界,特别是母親對子女。很多母親産後會産生巨大的空虛感,覺得生命被分離出去了,她們希望生命是一體的,于是就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宗春山說,控制型的母親在孩子青春期之前還能控制孩子,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孩子是反控制的,于是控制與反控制之間就會發生激烈的沖突。
“這個沖突就是在重新劃清界限,子女通過沖突告訴父母,現在我和你是獨立的兩個人。但很多母親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越沖突越控制,隻能爆發戰争。”
絕大多數逆向暴力都發生在青春期
由于處于特殊的心理和生理階段,絕大多數逆向暴力都發生在青春期。這條被冠以“風暴期”、“反抗期”、“危險期”的成長必經之路,充滿動蕩、不穩定和躁動,就像一座随時可能噴發的火山。青春期是身體發育的快速時期,腎上腺素和性激素的分泌,都造成情緒上強烈的波動;同時,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長,也使青少年容易産生攻擊行為。
“人類早期是遊牧文明,需要攻擊行為。我們的祖先通過狩獵、戰争或運動把這個能量釋放出來,但今天的文化氛圍讓青少年生理上的沖動在現實中得不到有效的釋放。你看這幾天下大雪有幾個孩子在外面打雪仗?學校不給他們機會。一個初二的學生就跟我說,老師不讓他們上操場,怕出事,隻能憋在教室裡。”
宗春山告訴記者,咨詢中心曾經和中科院心理所進行了一項研究,調查未成年人的生存狀況,他們發現青少年的情緒指标和重大的生活事件成正相關。
“這幾項情緒指标包括憤怒攻擊指數、迷茫指數、抑郁指數和焦慮指數。情緒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大腦對某件事有了判斷後,身體會産生一定的反應,是恐懼還是憤怒?是逃跑還是戰鬥?人的情緒是巨大的能量,但隻有在外在東西的刺激下才會産生或爆發。”
調查顯示,青少年的情緒與外在事件的對應非常明顯,呈倒S形,兩個高峰值恰好指向中考和高考時期。圍繞着考試、家庭、學校、社會給予青少年的多重壓力都是他們的身心難以承受的。
絕大多數暴力孩子在童年時期遭受過暴力
暴力習得、來自家庭的暴力和敏感的青春期——三方加在一起極易導緻青少年出現攻擊行為或逆向暴力,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孩子在青春期出現逆向暴力行為呢?
宗春山告誡父母,首先在青春期前不要對孩子施暴。絕大多數暴力孩子是在童年時期遭受過暴力的,進入青春期後他們的力量足以與父母抗衡,父母對他們的暴力行為反而減少,但“孩子6歲之前是把父母理想化的,認為爸爸媽媽的一切都是合理的,就應該這樣。如果這期間父母經常打罵孩子,那麼孩子也就把父母的暴力合理化了。”12下一頁尾頁
宗春山指出,很多父母打孩子,是因為打是最簡單最方便的辦法,不需要動腦筋,這實際上反映了父母自身認知層面上的欠缺。他們處理問題不願多考慮,完全是情緒化的,子女在他們的教化下就會習得暴力。
“其實我們基因裡都存在暴力因素,但現實中并不是人人都發生暴力行為,因為還有後天控制的問題,這裡面包括自我控制和社會控制。如果一個孩子從控制自己中獲了益,得到同學、老師的贊賞,再加上社會的約束,就不會發生暴力行為。但在一個暴力的家庭裡,孩子覺得自己忍了很久,父母還是那樣對待自己,看不到努力有什麼意義,那麼他最後也會放棄控制。”
其次,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面對他出現的各種情緒波動,父母要學會接受現狀,把它正常化,因為它是客觀的、規律的、每個人經曆這個階段時都必然會發生的。
“我們所說的‘逆反’、‘反抗’實際上都含有貶義,如果換一個角度看,逆反實際上是獨立的開始。人如何獨立?就是要把‘你’和‘我’區分開。原來他的房間和抽屜父母可以随便進随便看,現在進去要敲門了,抽屜上鎖了,他的世界他要做主。父母意識到孩子長大了,就該給他一個空間。人是這樣一種動物,一方面渴望歸屬,成為社會人,同時又要不斷進行自我界定、與他人區分。在家庭中也是這樣,如果父母把孩子和自己劃清界限看做是獨立的開始、承擔責任的開始,就應該為此感到高興,也就沒有必要他越跑你越要去抓。應該鼓勵孩子獨立,同時給他一些責任。如果一味地把反抗看成是病态的、錯誤的,這其實是父母的無知。”
隻要父母真心關愛,孩子可以接受因犯錯誤而受到的懲罰
面對一個犯錯誤的孩子,氣頭上的父母打幾下屁股、責罵幾聲算不算施暴?擔心造就一個暴力的孩子,父母在管教上會不會變得畏手畏腳?宗春山認為一個逆向暴力事件的發生包括很多原因,個體的人格特點、外在的經曆、環境等等因素,一旦都湊在一起危險系數就很大。很多父母一貫責打孩子,責打之後又不進行解釋或主動修複關系,情緒就一直積壓在孩子心中,長此以往便形成一種能量。同時,如果孩子的性格内向、封閉,這種情緒沒有釋放的出口,就會構成潛在的威脅。
“打和打不一樣,罵和罵也不一樣,這取決于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方式。有些父母偶爾打孩子了,他們能覺察到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事後進行彌補,向孩子道歉,或者通過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悔意。如果是一個開放的家庭,雖然也打也罵,但每個人心裡都不留下東西,打完就完了,中國很多家庭都是這樣,也不會出什麼亂子。”
宗春山說,如果孩子能感受到是因為自己做錯了受到懲罰,多數可以接受,關鍵要看父母平時是不是真的愛他、關心他。“平時對孩子就冷漠,動不動就打,孩子肯定不接受。就像儲蓄一樣,愛是存錢,打是支出,平時放進去很多錢,取出一些沒有問題。”
母親控制越嚴越不利于對孩子的青春期教育
在很多逆向暴力事件中,子女認為父母唠叨、管得多、壓抑自己,教育專家也呼籲家長和學校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間。但90%以上的父母不免擔憂,畢竟是未成年的孩子,若給了他們獨立的權力,一旦交了壞朋友、沾染上壞習氣怎麼辦?
“擔心是預支未來的一種壓力。會發生嗎?可能發生,也不一定會發生。把孩子放到一個更大的有菌的環境中去檢驗自己的教育結果,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家長需要有這樣的魄力。”
宗春山認為,很多父母對孩子沒信心實際上是對自己沒信心,對孩子受到的10年或12年的家庭教育沒信心。在他看來,給子女空間不等于放棄,家長可以通過平等的交流繼續行使監護權。父母控制越嚴反而越不利于青春期教育,不如轉變自己原有的角色,以朋友的方式對待孩子,讓孩子更容易敞開自己,便于父母了解。
“就說性教育,如果擔心孩子學壞那教育不教育他?你不教育别人就會教育,與其這樣不如你來教育,充其量父母的方法不太對頭,但不會有惡的東西在裡面。擔心是一種焦慮,要解決焦慮就要行動,把對未來的焦慮變成現實的教育行動。”
在咨詢中宗春山還發現,一些家長總認為社會大環境太複雜,家庭教育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敵不過外部環境的影響。他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如果一切都歸于外部原因、社會的原因,家庭教育似乎就無能為力了。實際上家庭是社會的微循環,父母都會把社會的東西帶進家庭,學校也不是淨土,很難一刀切下去說哪部分問題是家庭的,哪部分問題是社會的。孩子在家庭外部發生了問題首先還是内在出問題了,家庭教育出問題了。”
另一些憂心忡忡的父母認為既然青春期存在那麼多潛在危險,教育專家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孩子不出差錯、平穩地度過這個動蕩的年齡段。對此宗春山表示,青春期就是犯錯誤的時候,犯錯誤是孩子的權力,要給孩子一個充分的犯錯誤的機會。
“人在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犯嘗試性錯誤,就是你告訴我這件事不對,我也一定要去做一做,目的就是證明這麼做真的不對。如果大人告訴孩子不對孩子就不做了,那事情不就簡單了。我鼓勵孩子犯錯,最好在青春期之前就犯,因為錯誤越早犯,成本就越低。如果青春期前父母控制很嚴,孩子沒有機會犯錯誤,到了青春期自我界定的時候,他就會給你犯一個棘手的大錯誤。”
首頁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