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醫史學家認為, 梅毒 在我國至少存在千年以上。主要依據是唐代的 醫學 家及醫學著作家孫思邈(581~682年)在《千金翼方》中提到的妒精瘡。該種疾病列在雜病的名錄之下。在《陰病篇》一章中論述道:丈夫在陰頭下,女人在玉門内,似疳瘡作臼,蝕之大痛。定義比較簡單,将它認作是單純男女性器官的疾病。應該指出,孫思邈所稱之為妒精瘡的疾病,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梅毒,實際是現今較為常見的軟下疳(也是一種經典性 性病 )。它的發病症狀和感染部位,與一期梅毒大同小異,且常常是與之合并感染的。軟下疳的病原體是杜克雷嗜血杆菌,和梅毒的病原體梅毒螺旋體是有顯著區别的,治療上也遠沒有梅毒複雜。同時,流傳的醫書中所著甚少,正說明中國曆史上梅毒流傳不多。
醫史學家們經過研究和考證後認為,梅毒在歐亞大陸的曆史上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真正意義的梅毒來自于美洲大陸。著名的航海家哥倫布在航海上的業績是人人知曉的,但同時,至少有兩種惡績是一般人所不知的,這就是現在流行于全世界的吸煙與梅毒。1492年,當哥倫布的船隊駛向美洲新大陸的時候,當地土著人群中,梅毒流行正兇,煙草也抽得正酣。1493年,哥倫布率船隊勝利返航,得意洋洋的水手們在向歐洲展示他們所從未見過的煙草時,同時也把梅毒悄悄地饋贈給歐洲。于是,梅毒便在西班牙和法國兩國的港口城市首先流行開來,幾年之間,便蔓延到整個歐洲。
醫史學家們認為,亞洲國家的梅毒傳播,源頭便是歐洲的流行。這大約是在15世紀的末幾年。歐洲商船隊先是把梅毒帶進了印度,然後,禍水東漸,經數年之過程,在我國廣東登陸。
李時珍(1518~1593)是我國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他在《本草綱目》第18卷中認為,梅毒在我國的流行次序是自南而北,遍及海宇。南來的梅毒對近世影響頗深。他說,楊梅瘡古方不載,亦無病者,近時(《本草綱目》1552年始修,1578年完稿)起于嶺南(泛指廣州地區),傳及四方,風土卑炎,岚瘴熏蒸,飲淡辛熱,男女淫猥,濕熱之邪積蓄既深,發為毒瘡,互相傳染,皆淫邪之人病之。李時珍把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傳播途徑,臨床表現,易感人群等,定義得十分準确。他認定,梅毒一定是行為不端者所獨有的傳染病。當然,他不可能像西醫學那樣,在顯微鏡下發現緻病菌梅毒螺旋體,然而,這已經是那個時候對梅毒最為精辟的描寫了。這番論述,和現代關于梅毒流行病學研究基本合拍。
現今梅毒的傳播,已不像400年前那樣,從歐洲傳至亞洲須4~5年的時間,而是在幾小時之間,便可由旅遊者把病菌從地球的這一頭,迅速帶到地球的另外一頭。
梅毒本世紀在世界範圍内的發病情況,在青黴素發明以前,一直未能得到較好的治療和控制。作為過去和現在治療的首選王牌藥物,青黴素可謂是梅毒的克星。由于它的廣泛使用,在50~70年代,在世界範圍内梅毒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呈下降趨勢;在80年代以來性病流行趨勢猛增的情況下,梅毒也隻排在第四五位。世界超級瘟疫 艾滋病 的誕生,更沖淡了人們對梅毒的重視程度。應當指出,青黴素對梅毒的特效治療,絕對難以抵擋不良生活方式(如賣淫、嫖娼和性亂)對這頭惡獸的縱容。
談到關于梅毒的論著,不能不提到明人陳司成在1623年(天啟三年)所著的《黴瘡秘錄》。盡管它隻有一卷本,但它是我國及世界第一部完整論述梅毒的專著。陳司成曾在福建、廣東一帶行醫,目睹内外豪商闊客在商埠口岸等大城市嫖娼宿妓等惡習,而許多患者形損骨銷,口鼻俱廢的慘況更使他觸目驚心。他深切地認識到該病傳染妻孥的危害後果,乃發繼先父遺書,檢索各家秘授,并積20餘年臨床治療之經驗,寫成此書。書中指出,本病主要通過 性交 傳染,因狎邪青樓即嫖娼宿妓而染。該書又說:迩來世薄人妄,沉匿花柳者衆,一旦沾染有毒妓女,淫火交熾,毒氣乘虛而襲,緻使染病。最後或傳于妻妾,或傳于姣童。你看,幾句話概括了整個傳染病病史。文中也談到無辜感染者的問題:有的人并未娼淫,卻亦得此病,乃是因為梅毒或中患者毒氣,薰蒸而成(非性接觸感染);或祖及父(母)遺毒相傳(隔代遺傳和先天梅毒);還說該症不隻是交媾相傳,禀薄(免疫能力低下)之人,或入廁(座便),或與患者接觸,偶 中毒 氣,或即病,或不即病,而慘痛周身,或不作痛而傳于内室,或内室無恙而移患于子女甥孫者,等等。
陳司成在該書中還獨創性地研究出許多治療梅毒的方劑。例如他用天幹命名的十大化毒丸,主藥使用牛黃、鹿角、琥珀、雄黃、朱砂、穿山甲等,并較多地使用了含砷含汞的藥物(現代已經廢用),大劑量(15丸)空腹服用。這曾使當時的醫學界目瞪口呆,即或對今天的臨床治療,也具有很大的啟迪作用。書中方劑中所運用的主藥土茯苓(單獨使用),和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處方如出一轍,在現代臨床研究的報道中,也具有預防和治療鈎端螺旋體病的功效。
梅毒是一種危害極大的性傳播疾病,無論過去和今天,人類都花費了巨大的努力來撲滅它。但是,再高明的治療,也不如檢點你的行為。
請珍惜生命,拒絕殺害自己與他人的不良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