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邊雪
前有槍林彈雨火勢圍攻,下有湍急河流波濤洶湧。87年前,槍林彈雨中,紅軍戰士徒手攀上橫在大渡河兩岸的鐵鎖,展示出絕處逢生的戰鬥力。
前有災民焦心亟待救助,上有餘震引發山體滑坡。87年後,大渡河兩岸道路中斷,救援隊員以繩作梯,以木搭橋,為大渡河兩岸受災群衆架起生的通道。
千鈞一發,盡示長征精神。
生命至上,方顯英雄本色。
強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這是一次跨越87年的同框。網友們把87年後的一幕幕稱為“飛奪泸定橋式”救援。前後87年,英雄們的使命也一樣:為了人民的“戰役”!
2022年9月8日,泸定9·5地震已過去72小時,大渡河兩岸的救援仍在持續。我們把前後87年的“同框照”特意拼在一起,向“為了人民的戰役”的人緻敬。
王崗坪鄉:深夜強渡大渡河
87年前,紅軍強渡大渡河。(圖片來源于網絡)
9月5日,救援人員深夜乘坐橡皮艇渡過大渡河(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震後,雅安市石棉縣受災嚴重。因道路交通中斷,地處大渡河峽谷的王崗坪鄉等地,成為“孤島”。
如同87年前紅軍不畏生死渡河奔赴泸定,這條岷江最大的支流也不能阻擋救援人員前往對岸展開營救的決心。9月5日晚,超過500名消防救援人員乘坐救生艇和沖鋒舟,連夜強渡大渡河,徒手挖掘開道,前往地處峽谷的石棉縣草科鄉、王崗坪鄉,連夜向受災更嚴重的地區挺進。
夜晚渡河,需一人在艇前打着手電筒照亮河面指明前進方向,一人在艇後控制方向和速度。這樣算來,滿載可坐6人的橡皮艇,一次最多隻能運送4人,而10多公裡的水路,需要花費大約40分鐘時間。
當晚,救援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水路反複往返,把地震中受傷的傷員向外輸送。岸上,救援工作有序進行,地震後的傷員,依次被小心翼翼擡上快艇。
青崗坪村:借木飛架生命橋
87年前,紅軍飛奪泸定橋(油畫,劉國樞作)
9月5日,消防救援隊借木材架生命橋(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得妥鎮通往磨西鎮的道路已經中斷了,我們隻有扛着設備跑步前進。”據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隊消防員姚強強講述,由于山體滑坡道路受阻,沿途不斷有滾石掉落,隊伍隻能改變路線,沿着河邊又是5公裡之後終于到達受困群衆所在的地方——貢嘎布鄉青崗坪村。
要把受困群衆轉移到河對岸,一條河流卻橫在救援人員和受困群衆之間。奔湧的水流聲,即便山上的村子都能聽到。河的兩岸之間,有條不到一腳掌寬的管道,這便是當時唯一可能的救援通道。
“王紹剛支隊長當即決定就地取材,用四五根原木架起了‘生命橋’橋梁。”也是憑借此橋,救援人員得以對青崗坪村進行搜救。
橋梁搭建好後,搜救和轉運工作立即展開,消防員兩人一組,一隻手控制肩上架起受傷災民,一隻手騰出來扶住木的邊緣,小步挪動,緩緩地向河對岸前進。管道下面,奔騰的渡河水滾滾流過。“因為當時受傷的人比較多,我們就找竹竿,用繩子現場制作成簡易擔架。”
甘孜支隊消防員姚強強介紹,當時,有一名頭部受傷的60歲左右老人,“已經昏迷不醒了,情況很危險,我們絲毫不敢耽擱。”
離橋足足有三四公裡,因基本沒有道路可走,必須翻越滑坡地段,消防救援人員接近1個小時,才能完成一趟轉運。一路小跑,用擔架把傷員轉送至簡易橋,守在簡易橋旁的救援人員接到傷員後,六人一組,再轉傷員送至約4公裡外的救護車上。
“因為害怕出現二次傷害,即便是走河道和爬山,大家都必須保持快和穩。”姚強強表示,消防員救援人員送完傷員後,不敢休息繼續返回再次轉運,有的消防員甚至跑五六趟不休息,沒有一個人喊累。
截至9月6日,青崗坪村300餘名群衆均已安全轉移,其中包括29名重傷員。
燕子溝:河上架起“生命溜索”
87年前,紅軍冒着炮火強渡大渡河(圖片來源于網絡)
9月6日,救援人員在渡河上的生命溜索來回穿梭(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9月6日7時,武警四川總隊某部和重慶巴南應急救援隊攜帶着工具前往共和村,水勢湍急的燕子溝河,成為救援隊伍最大的阻礙。
重慶巴南應急救援隊隊長袁志成一直從事民間救援以及相關培訓,特别是繩索救援,已經鑽研十餘年。經過兩次選點,最終他選定河壩中一處河道約10米寬的地方,準備“空中架橋”。
打結、縛石,拉住繩索距離石頭半米左右的位置,甘孜州行政執法局海螺溝大隊隊員郭靈掄起石頭,借助慣性将帶着繩子的石頭扔到了對岸。對岸邊,共和村村民桂樹兵在水中抓住了繩索。此前,兩支隊伍曾嘗試了十餘次,但均以失敗告終。
繩索順利牽好,袁志成采用仰式朝對岸攀爬。此時水流逐漸增大,他的身體數次與河水接觸,但好在有驚無險。10時許,兩根救援繩和一根牽引繩成功橫亘在燕子溝河上。
救援“空中通道”打通,武警官兵、救援隊員、特警和醫護人員也陸續渡到對岸,朝着共和村安置點前進。利用繩索倒挂橫渡磨西鎮的燕子溝河,武警官兵拉起空中溜索救援通道,4歲男童成為第一名從“水中孤村”共和村轉移出來的被困人員。
“害怕嗎?”“不害怕呀!”中午12時許,站在水流湍急的燕子溝河邊,4歲男孩鐘嘉懿回答了媽媽的問題,聽到兒子的回答,媽媽張建敏抱着孩子哭了。
磨西鎮:翻越百米懸崖的絕壁背囊
87年前,紅軍渡河後翻越懸崖峭壁(油畫,來源于網絡)
9月6日,救援人員攜被困災民,翻越百米懸崖的絕壁背囊(封面新聞記者拍攝)
9月6日,泸定縣磨西鎮共和村,消防員護送一群被困遊客出山。
地震破壞力巨大,不少地方,已經看不出公路原來的模樣,大量的石頭和泥沙從山上垮塌下來,形成了一處處極不穩定的塌方體,不時有石塊滾落,隻能涉險翻越而過。
走了差不多2小時,一行人到了這一路上最危險的地段。
這裡位于海螺溝大橋附近,在一處懸崖上,地震将原本的山體撕開了一處缺口,山上的巨石混雜着泥土和樹木傾瀉而下,形成了一處巨大的垂直滑坡帶。下面,是奔湧而過的燕子溝河,上方,不斷有落石滾下。
在百米懸崖上幾乎垂直的震後滑坡帶。消防員王家偉将男孩放入背囊負在身上,牽起了一根救援繩索小心前行,最終安全撤離。
消防員身上是“最溫暖的背囊”,現場這一幕的照片令人動容。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1935年,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被排除萬難的紅軍成功渡過。87年的時光荏苒,卻未曾改變“天險”渡河上,大無畏的英雄們晝夜兼程、萬衆一心的精神。強渡大渡河、飛架生命橋、搭建渡河溜索……數千位救援人員用智慧、勇氣和汗水,留下不可阻擋的逆行腳步,繼續書寫着現代版的“飛奪泸定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