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的膠東人吃魚很講究,有民諺曰“加吉頭、鲅魚尾、刀魚肚子、唇唇嘴”。按正常理解,這話的意思就是這四種魚分别是“頭、尾、肚子和嘴”最受青睐,但也有人認為“頭、尾”等皆是比喻一年之中的“時令”,和具體部位無關。
這兩種大相徑庭的觀點,誰更接近事實難以定論。前三種魚似乎怎麼都能自圓其說,但最後的“唇唇嘴”特别古怪,無論按哪種口徑都很難給出滿意的解釋。
真鲷,學名Pagrus major,鲈形目鲷科真鲷屬
第一種,“加吉”即真鲷,因體表呈紅色,豔若桃花,故又稱“紅加吉”。此魚外觀華美,而且清鮮無腥、肉嫩味美,素有“鲷魚之王”之譽,為刺身上品,倭人尤愛之。百度百科言其顱腔内脂肪含量豐富,肥美濃香,故以魚頭為尊,但我雖吃過不少真鲷,魚頭卻往往棄之,可惜了......
藍點馬鲛,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鲈形目鲭科馬鲛屬
第二種,鲅魚者,南方人或旅居南方的北方人多稱其為馬鲛魚,正名為藍點馬鲛,這是我的最愛。馬鲛魚越大越好吃,三斤以上尤佳,上不封頂,特别是尾部更為鮮香滑嫩。話雖如此說,我個人并沒覺得尾部有何特别之處。
白帶魚,學名Trichiurus lepturus,鲈形目帶魚科帶魚屬
第三種,膠東人語境中的刀魚指帶魚,和聞名天下的“長江刀魚”沒一分錢關系。帶魚不止一種,黃海主要以白帶魚為主。這魚大家都熟悉,身體狹長,頭尾如同雞肋,主要食用部位為中段(可以理解為“肚子”),浙江亦有“帶魚吃肚皮,閑話講道理”之說,“帶魚肚子”應無争議。
松鲷,學名Lobotes surinamensis,鲈形目松鲷科松鲷屬
第四種,“唇唇”魚,名字怪異,略帶莫名的羞恥感。據我考證,“唇唇魚”一般是指松鲷,市面上較為少見。令人困惑的是,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松鲷被叫做“唇唇”,這黑不溜秋的模樣叫“蠢蠢”更合适;而且松鲷的“魚嘴”小而硬,根本不像好吃的樣子,“唇唇嘴”應作何解呢?
無獨有偶,黑龍江水系的漁民另有一個版本的“諺語”,其詞曰:鯉魚頭、鲶魚尾、鳊花肚子、蟲蟲嘴,和前述膠東漁諺形式相同,隻是換了四種黑省常見江鮮。鯉魚、鲶魚和鳊花(長春鳊)按下不表,單說最後一個“蟲蟲”。“蟲蟲”&“唇唇”,元音相同,輔音近似,二者似有淵源。
唇䱻(魚 骨),圖片來源于黑龍江水産研究所
“蟲蟲”當然是魚不是蟲,其本源實為“重唇”,訛傳為“重重”,進而誤寫成“蟲蟲”。所謂“重唇”者,指的是一種淡水魚,正名為唇䱻(學名Hemibarbus labeo,鯉科䱻屬),此魚俗名和正名中均不離“唇”字,可見其唇必是天賦異禀。事實正是如此,唇䱻的特點為“唇發達,下唇兩側葉寬厚,一般具有皺褶”,“重唇”之名,誠不我欺也。
唇䱻
給唇䱻的嘴來一個特寫。像這種豐腴性感的烈焰紅唇,一般魚類是沒有的,松鲷更沒有。關于唇䱻的評價,黑龍江水産研究所網站如是說:......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尤其是唇部,肉質極佳。至此,“唇唇嘴”之謎可謂真相大白:真正的“唇唇”應是唇䱻,并非松鲷。
膠東和東北在曆史上頗有淵源,也許膠東那條諺語本是從黑龍江傳來,前三種都找到了合适的替代品,唯最後一個沒有,隻好“六經注我”,胡亂安到松鲷嘴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