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社會學家、性學研究專家李銀河在“博仕有醫說一”現場
“媽媽,我從哪來呀?”
“為什麼男女間要接吻呢?”
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你是不是感到很無助呢?是不是一直在尋找一個好的方式方法來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呢?
在遼甯廣播電視台影視頻道“博仕有醫說一”錄制“幸福美學”大讨論之前,記者就目前社會非常關注的“如何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話題,對來參加沈陽性文化節的著名社會學家、性學研究專家李銀河進行了一次專訪。
幼兒時期給孩子性别啟蒙
“性”是貫穿于人的一生的。
當孩子剛開始蹒跚學步時,好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沒有給孩子性教育的必要,但孩子的潛意識裡已經對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别有一定的認識。
比如說:為什麼我是男孩,她是女孩?男孩為什麼站着尿尿,女孩卻要蹲着小便?這個時候告訴孩子一些男孩和女孩的差别,對孩子性的啟蒙會有很大的好處。
很多父母把孩子看作是非性的,他們忽視了一切在他們看來是早熟的孩子們的性表現,無法對這類行為加以引導,但這并不意味着兒童沒有意識到性,隻是在進入青春期之前,孩子們還沒有進入性的領域。
青春期直截了當講性本身
這個階段對孩子的性教育比較關鍵,學校開設的生理衛生課程本意是要給孩子性知識的傳播,但内容和方式卻往往流于形式,講到關鍵章節老師就讓孩子自己看,而且課程本身隻是講人的生理構造,并沒有交代這些器官與将來要做的事有何關系。
這就導緻了孩子們雖學了生理衛生,卻完全沒有掌握要領。
因為孩子們并沒有了解到正确的性知識。曾經有兩人到雲南插隊,發生性行為以後懷孕了都不知怎麼回事兒。
很多人沒有把性看作是一門科學,因此他們談性色變,對性教育持掩蓋、回避态度。
其實青春期正是求知欲最強的時候,與其讓孩子們更加好奇,在黑暗中探索、了解,不如用冷靜、科學、正常的方式讓孩子們了解性。
讓他們将性作為人的身體與人的欲望的知識,來逐漸認識它,以避免誤入歧途,既傷害身體健康,也傷害心理健康。
性是面包圈和香蕉的故事
對孩子的性教育我們沒有辦法用很直白的話語給孩子講,但童話大王鄭淵潔給他孩子進行性教育的故事,我覺得家長可以借鑒一下。
在兒子六歲的時候,鄭淵潔突發奇想,想給孩子進行性教育,就讓兒子到跟前來。恰巧兒子有問題要問:“爸爸,為什麼我總是先看到閃電,才能聽到雷聲呢?”鄭淵潔當時心裡一直在盤算着怎麼跟兒子進行性教育呢,壓根兒就不接話茬,“兒子,爸爸先跟你講個故事,再回答你的問題好嗎?”經過幾個回合的鬥争,兒子妥協了。
鄭淵潔就拿出一支香蕉和一個面包圈兒說,這個香蕉就是爸爸,這個面包圈兒就是媽媽……
兒子聽完就又玩自己的了,并未往心裡去,因為孩子還是比較單純的,覺得這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
沈陽的性觀念比較開放
當記者問及沈陽舉辦性文化節是否與其開放程度有關時,李銀河表示肯定,并指出開放同樣帶來了沈陽文明程度的提高。
舉辦性文化節很好,很“健康”,北方很少能看到這類活動,這說明沈陽的性觀念還是比較開放和進步,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事實上,舉辦性文化節非常有助于傳播健康、正确的性觀念。這也是基于中國古代的性文化,是對性的肯定。
從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性話題一直是個禁忌的研究領域,這種社會現象反映出封建禁锢的性觀念。在公共場合開展性文化名義的商業活動,預示性話題在公衆生活中的徹底解凍,中國人終于脫離有性不能說的尴尬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