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和小朋友們寫的景物類作文打交道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不但可以跟着他們的文字遊遍祖國的天南海北,還可以從字裡行間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
小朋友們寫的很多地方其實我都沒去過,甚至聽都沒有聽說過。但是一邊看一邊點評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就會把自己也融入其中,腦子裡不斷地用自己去過的地方來想象作文裡的那個陌生之地,想象自己是和小朋友手牽着手,一路欣賞一路說笑。而給小朋友們做的修改示例全都來自于這樣的想象。
有位家長表揚我,說:“小薇好像知道孩子的内心,點評之後的作文,不但變得生動起來了,而且還很溫暖。”其實我和小朋友們是一樣的,喜歡被表揚。被家長表揚了之後,我的心裡面也是美滋滋的,高興得不得了。
高興之餘,也會靜下來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些小朋友的景物類作文隻需要在文字上做一點點修改就可以很優秀了,而另一些小朋友的作文卻要動大手術呢?
思考之後,我覺得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長引導方式上的差異。
我曾經在旅遊時,看到同酒店的大人對拿着手機不停地玩遊戲的孩子說:“帶你出來是讓你看景色的,不是讓你玩手機的,不趕緊看一看風光,我看你回去後怎麼寫作文。”這樣“教育”出來的結果是,孩子更不願意去看風景了,因為他覺得這是在完成任務。
而另外一種家長是這樣的:出行前就提前做足了功課,把目的地的風土人情了解個大概,繪聲繪色地告訴孩子将要去的那個地方是什麼樣。遊玩時和孩子一起去找和之前做的功課對應的自然景觀、人文曆史,讓孩子沉浸在遊山玩水的樂趣之中,而不是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心不甘情不願地當家長的陪襯。
二是觀察習慣上的差異。
寫得更優秀的景物類作文往往都是源于小朋友良好的觀察習慣。觀察景物的細節已經成了這些小朋友的下意識。而寫得不盡如人意的小朋友,往往都是還沒有養成細緻觀察習慣的,所以這部分小朋友的作文就隻能很淺表地寫一寫去了哪兒,玩了什麼,最多再加上一些空洞的口号式感悟。
三是選材方式和範圍的大小差異。
很多家長在輔導小朋友寫遊記作文時,比較愛說“你想一想這次出去旅遊,你都去了哪些景點,做了什麼事。”這樣的引導其實是給了他們一個暗示:“我應該把這次出去玩的地方都寫下來。”最後的結果就是寫成了選材範圍很廣,但卻很浮光掠影的流水賬。
我個人認為用幾張照片去勾起小朋友對某一處景點,以及這個景點的一些細節回憶的辦法,比上面講的家長做法效果更好。比如先是一張某一處景點的全景照,接着兩三張這個地方的細節照。因為這樣既可以縮小選材的範圍,又可以讓孩子形成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概念和意識。
其實我在點評小朋友們作文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即使沒去過,也會在網上搜一搜風光照,再把自己去過的地方進行整體到局部的回憶,來想象孩子們寫的那個地方。
四是合理想象和遷移能力的差異。
小學階段的作文雖然都叫紀實作文,但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真實記錄不等于記錄真實。”小朋友寫作文的時候,尤其是考試的時候,不可能在景物現場寫,所以就做不到真實記錄。但我們可以記錄真實呀。
怎麼叫記錄真實呢?就是在絕大部分内容都是自己真實經曆的前提下,用上一點從課本上或課外書上看到的别人對這個地方的描寫,或者寫上一點自己對其他地方的記憶也是可以的。因為别人的記錄是真實的呀,自己對其他地方的記憶同樣是真實的呀。
不過,要注意哦,是用上一點,而不是大段大段地照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