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企業在執行各種項目時,會将産品進行商業化變現,企業可能會制定一些具體的指标,最後達到PMF的标準;在産品設計時,我們就要找到産品的價值,更容易實現商業化變現;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商業化變現中的PMF尋找邏輯,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最近因為不同程度參與幾個項目的商業化變現,一個共性訴求特别明顯:如何從項目資源中挖掘可觀的商業價值。
這幾個跨行業的項目分别來自教育領域、媒體領域、企服領域。但其實遇到的問題卻是一個普泛的行業問題,即資源型項目的商業化變現。進一步講,如何設計匹配的商業化産品來達成商業(變現)目标。
我們知道,在常規的産品設計中,要想達到産品的商業目标,就要找到它的PMF,而在商業化變現中,PMF的尋找有什麼不一樣的邏輯?
首先說下PMF的概念:Product Market Fit的簡寫,是指産品和市場需求達到最佳契合點,滿足用戶需求且能夠達到一定指标要求(比如達到一定的用戶規模、營收規模、利潤規模等),那麼這款産品就符合PMF。
尋找PMF幾乎是所有公司尤其是創業者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而從實踐來看,在商業化變現中的尋找邏輯卻跟傳統市場側驅動的PMF有很大不同。
01 商業化變現中的PMF差異按照傳統市場需求驅動的業務邏輯,我們尋找PMF的思路應該是這樣:首先要得找到你的目标客戶,分析他們有哪些未被滿足的需求,你的産品能夠給客戶創造什麼價值,如何設計一款MVP産品快速投放市場,反複驗證叠代并最終找到PMF。
在過往的實踐範疇,這套打法太好用了。尤其是在消費領域,幾乎所有的品牌在開發新産品的時候,都以尋找PMF為核心目标,獲得成功的品牌也很多,比如寶潔、瑪氏、耐克等。放到互聯網行業,我們耳熟能詳的這些明星産品,莫不如是的都起源于一款MVP,并最終找到自己的PMF,比如QQ、微信、快手、抖音、Facebook等。
而在理論支撐範疇,傳統的市場營銷理論也完全契合了PMF的尋找邏輯。為什麼這麼講,因為傳統營銷是建立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本質就是需求洞察,通過設計産品,打造品牌,投放渠道,最終送到消費者手中。
基于用戶消費邏輯建立的商業模式,這麼多年來很少有所改變。而企業在尋找到PMF後,隻需要通過持續放大品牌影響力,然後就可以正向控制渠道擴大銷售,反向攜銷量壓縮上遊生産成本。
而随着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平台型企業的出現,一個非常顯著的商業現象在這類掌握資源的企業出現了:商業增長的發力區從市場用戶側轉移到了平台資源側。
從跨領域、跨項目的角度看,這裡所說的資源涵蓋了流量資源、技術資源、數據資源、服務資源等可以進行挖掘變現的資源類型。從資源方來看,大點的比如騰訊、阿裡巴巴、字節跳動、美團點評等,小點的資源方可以包括積累了優勢資源的各個行業的企業,甚至包括了一些掌握獨特資源的初創項目。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一切還是源于資源沉澱所帶來的商業價值,使得企業可以比行業更優的獲取商業利益。因此,在掌握資源的情況下,企業在設計商業化業務的思路就不一樣了。
在掌握價值資源後,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通過挖掘資源實現商業化變現,并重點解決變現規模與變現效率的問題。而不是通過市場需求找到匹配産品。商業化變現的本質是資源洞察。
總結來說,在商業化變現中,企業往往需要找到一款與資源契合的變現産品,而用戶需求匹配也成為了商業化變現的一個配套動作,但不是唯一的設計起源。可以說,過往的PMF在這個環節需要優化思路。
02 商業化變現中的産品設計如果從互聯網商業化變現的角度,可能一些人會有一些比較偏激的想法,比如:當我有了流量,我随便賣點什麼都能賺錢。或者,當我有了客戶資源後,我随便賣給他們點什麼都能賺錢。
其實這裡面忽略了一個特别重要的因素:任何最終勝出的産品或者服務,一定是提供了對比當前行業更優的價值。這種價值可能是降低了行業成本,也可能是提高了行業效率,或者也可能是創造了更美好的體驗。總結三組詞就是: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好體驗。
因此說,上面“随便賣”的想法屬于“透支性消耗”,并沒有創造“更優價值”;而作為掌握資源的企業來講,這些規模化的價值資源(比如大數據)卻很可能實現行業性的PMF優化,即能夠驅動産生“更優價值”。
怎麼來理解呢?我們再回到剛才提到的傳統市場需求驅動的PMF尋找邏輯,作為供應方企業來講,會持續的追求PMF,本質上就是在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更好體驗,比如以下幾個典型訴求:
第一、企業如何更高效率的找到目标消費者?第二、企業生産産品如何提升用戶接受程度?第三、企業如何為用戶提供最佳的産品體驗?第四、企業生産的産品如何獲得高效率增長?第五、企業如何有效控制成本與獲得高利潤?
這些問題幾乎在各個行業都存在,但單體企業依靠自身資源卻往往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或者要解決某些問題的成本很高。
比如,某個消費品企業要提升用戶接受程度,需要大量的市場調研,這一般需要消費大數據的支持。比如,某個互聯網企業要提升産品體驗,需要借助更高精尖的技術,有些技術需要通過外部做接口化引入。再比如,某個電商企業要獲得高效率增長,一般需要精細的人貨匹配運營,需要大數據與算法支持。
而一個資源方一旦達到能夠優化行業性PMF的級别,即可以提供“更優價值”,那麼設計商業化業務就相對容易了,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PMF。
總結一下,正好是一正一反的産品設計思路。
1. 通過提煉資源價值來設計商業化産品
我們能夠意識到的是,這裡的設計起源邏輯就是要将“更優價值”提煉設計成商業産品,來為行業賦能(因為你優于行業,甚至你高維),比如廣告産品(更高效率)、雲服務産品(更低成本)等;或者為用戶直接提供服務,比如一些會員服務(更好體驗)。
如果放大到整個互聯網行業,從這條路徑上走出來的企業太多了。頭部典型的比如字節跳動的巨量引擎、火山引擎,阿裡巴巴的阿裡媽媽、阿裡雲等。
當然,也要在這裡特别說明這種設計思路的通用性,而非聚集在頭部企業。
2. 通過設計商業化産品來消耗資源價值
與第一種相比較,這種屬于“後端變現”,尤其是針對流量資源或者大數據資源,因為這種産品的設計并不是直接來源于資源價值,其目的是來消耗資源價值,比如消耗流量,産生更大商業回報。
舉例來講,我如果是一個傳統的遊戲開發者,我做了一款遊戲,我需要到各個平台買量推廣,然後不斷測試叠代遊戲,這個過程下來遊戲很可能會失敗。
而當我有了用戶大數據後,我可以怎麼開發遊戲呢?比如字節跳動要開發一款新遊戲,可以利用平台大數據對遊戲用戶進行分析,實現不同遊戲用戶,以及同一遊戲不同層級不同周期用戶的精準觸達與轉化,并能夠依據數據分析實現快速測試與體驗優化,大幅提升了遊戲成功率。
這就相當于,字節跳動通過掌握的大數據資源優化了遊戲行業的開發效率。而遊戲也正是平台流量的絕佳變現産品,能夠為平台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總結來說,如果我設計一款産品可以更高效率(比行業更優)的消耗企業資源,帶來更大的商業回報,這就是更優的商業化變現PMF。當然這種産品還可能是比行業更低成本、更高體驗。
03 商業化變現中的資源消耗邏輯再說回PMF,其實要達成PMF,我們往往會制定一些具體的指标,來作為PMF參考值;比如一些互聯網APP上新,會設計一些用戶量指标、留存率指标;再比如一些電商産品上線,會設計一些轉化率、銷售量、複購率指标。
那麼作為商業化變現中的PMF,什麼樣的指标會更合适呢?我這裡其實想針對上面提到的“後端變現”的産品,即資源消耗類型的變現産品,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其實本質上就是圍繞兩個核心指标展開,一個是資源消耗規模(比如流量消耗規模),一個是資源消耗效率(比如流量消耗效率),這兩個指标綜合影響了商業化營收。
商業化總營收=資源消耗規模*資源消耗效率
以流量資源為例:
我們設計的變現産品最理想的情況下一定是面向全局用戶的,每個人都是潛在的付費用戶。
當然這在具體的商業化實踐中往往是達不到的,但還是要考慮産品的受衆面積。因為更少的變現産品,往往意味着更低的規模化變現之後的邊際成本;否則,就會造成企業不斷去嘗試新變現産品,這無形中增加了企業成本。
同時,我們設計的産品還要具備高效率的變現能力,比如我們設計知識付費産品來消耗流量,那麼就要關注核心變現效率指标,比如日ARPU。
總結來講,商業化變現中的PMF與常規PMF還是存在很多差異,尤其體現在資源側驅動的産品設計邏輯,同時在市場目标達成的過程中,更關注資源側消耗指标。
#專欄作家#
作者:木一;公衆号:商業化VIEW,定期推送商業化研究報告。《從零開始打造商業化産品》作者。
本文由 @木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