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性學源遠流長,根據有關史料,論述其發展史迹有如一雙峰的馬鞍形—始源于遠古商周,築基于春秋先秦,鼎盛于秦漢隋唐,阻滞于宋元兩朝,徘徊于明清近代,發揚于新建中國。現分别淺介于下。 一、始源于遠古商周: 宇宙間當生物出現就有了“性”(不管它是單性生殖或兩性生殖)。當進化到人類,我國原始部落曾由母權社會向父權社會過渡,并有着“性”的催化作用的因素,故人類“性”的存在遠遠超前于人類文明史誕生的歲月。 在古老的原始社會,人類直接受自然的影響遠過于今日,故對于自然現象不能不深切關心,尤其是對動、植物的繁衍生殖作用更感驚詫。久之,由此而悟出宇宙的基本原理:一是主動的,一是受動的,在生物為雄與雌;在人類為男與女,父與母…故古人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帶有二元性,都有着陰陽的相對,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等,從而便用陰陽來理解宇宙的一切現象,并認為有似動、植物雌雄結合孕育新的生命一樣,宇宙間萬事萬物也由陰陽的結合而産生和發展,因而把表現陰陽作用的人體的一部分—男女生殖器官,視為神聖而漸衍成性器崇拜的習俗。 可以說,在世界範圍内,大多數古老民族,對“性”的張揚與性器官的崇拜是較普遍的。1988年,在我國的内蒙古境内,曾陸續發現了一批性器崇拜的岩畫。這些大多出自3000多年前青銅時代的岩畫,内容可分為男根女陰、男女交媾,感生腳印,求育舞蹈等四類,反映出陰山遠古居民生殖器崇拜的特有心理狀态。 在性文化方面,我國遠古即有“一陰一陽之謂道”(意即陰陽是世界上萬事萬物的自然法則)等黃老學說的概括。此外,在周《易序卦》中雲:“有男女,然後有夫婦”,并以美、柔、弱作為女子的自然屬性。《易·家人》雲:“女正乎内,男正乎外。男女正,天地之義也”(女的正常職責是搞好家内事務,男子則主外務,男女的這種内外分工是天地間自然的道理)。這說明遠古即有根據性别差異而作不同社會分工的規定。 現在,雖然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已有較顯著的變化,但男女最佳适應的社會工種仍還是不無區别的。在男女間的情愛方面,遠古常将“男女”喻為兩性性生活的代詞。如《禮·禮運》中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反映了這一概念。在婚姻方面,早在《周禮·地官·媒氏》中即記有“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等論述。 有人認為,原始的《周易》,可能是性器崇拜時代的産物,乾坤兩卦,除象征天地、父母外,也還是男女兩性性器官的符号;對男女性事的意義和目的也是較明确的。如《易·系辭下》認為天地陰陽的交會,給萬物以生機,男女夫婦的交合,是人類生殖繁衍的基礎。相傳三千多年前周文王所作的《周易》,其要旨在探索萬物之性和天人關系,以作人類行為的規範,實為我國包括性學在内衆多學科學術思想的基理。 其陽爻(——)代表陽、剛、男、雄、奇數等;陰爻(——)代表陰、柔、女、雌、偶數等。六十四卦中的八卦,如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分别寓象人之父母、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已含兩性之對立統一及其相應的變化,孕育着性學的胚芽。後世的繼承和闡述著作,如《周易參同契》、《悟真詩》等書中的字裡行間更充斥着有關性學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概括,如陰陽、男女、火候、爐鼎、大藥、坎離颠倒、青龍、白虎、金丹、鉛汞等語術,即是煉丹家煉外丹的用詞,更是房中家、氣功家、道家養生煉内丹的代語。有資料佐證,這已不是穿鑿附會之言了。 此外,在商周時成書的《詩經》、《周禮》等古籍中,亦有不少“性”方面的探索和表達。如《詩·周南·關睢》雲:“關關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表達了由感觸動物的啼鳴所引發的男子對青春淑美少女戀慕、追求的春思。由于當時《周禮·地官·司徒》有提倡未婚男女自由說愛和集會狂歡之會,故《詩經》中不少篇章對此類歡會加以呤詠,其遺風餘韻在某些少數民族中迄今猶可窺見一斑。 故《孟子·告子上》有“食、色,性也”的認識。并已體會到性養生的要義,如在《論語·季氏》中,孔子說“君子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告勸青年人不可放縱色欲。《呂氏春秋》(呂覽)中亦記有“情欲”專論,闡述了情欲當節制,過之則傷人的道理,主張對“精”(指元精、精液)要“知早澀(注:懂得及早予以固護的道理)”,使“精不竭”而精可固,亦屬性養生之先導。 以上說明,中醫性學源遠流長,商周遠古即已肇其端。 二、奠基于春秋先秦: 中醫性學奠基之作,如《黃帝内經》、漢墓《養生方》、房中八家等,都是在遠古性學的影響下形成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的總結。現分别略加簡介于次。 (一)《黃帝内經》:是中醫著名的經典著作,一般認為成書于春秋戰國時代,其内容涉及祖國醫學的基礎,臨床證治理論和實踐經驗諸方面,有關《素問》和《靈樞》兩部分都記錄了不少關于人類性發育、生殖、性養生和性疾病等的理論和診治概要。現略予簡介以資參考。 1.闡述陰陽分男女及其性生理特點:前文已述及,古人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均以陰陽分類,并由陰陽而生。這在《内經》中有較多論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萬物之能始”(男以氣為本,屬陽;女以血為本,屬陰。陰陽男女交合始能如天地交會繁衍萬物一樣,乃有子女後代的孕育)。由于陰陽男女有别,故反映在生理上,亦有性征和生殖發育的差異。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談到:男子八歲時開始形體和性的發育;十六歲時可有遺精,如男女交合則可能受精生育;三二歲骨堅體壯,肌肉結實;五十六歲後,筋骨活動漸欠靈活,有的有陽痿,精液亦減少。該篇對女子的性發育,認為七歲已開始,十四歲時可出現初經,以後并按月來潮,婚後能受孕生育;二八歲正是青春煥發之年;四十九歲後因沖任脈氣血漸衰,可絕經,形體衰老而難再孕育。 這已明确指出,男子性發育遲于女性1歲,性成熟年齡男約遲于女2歲;在性生理功能及生殖能力衰減上,男子較女子可遲6~7年。這些性生理的觀察,應該說是大體上較正确和深刻的。除此一般規律外,該篇還指出某些特殊情況,如認為有些年老而生子的,這是因其“氣脈常通,腎氣有餘”之故。但大多數是,男不過64歲,女不過49歲左右。當然亦有100歲以上仍有孕育能力的;這是因為他(她)們善于養生、防病健體,故高壽之年仍具生殖功能。 此外,在性器官認識方面,《素問·厥論》認為,男女外生殖器,總聚全身的筋絡、為心、肝、脾、腎諸經絡的會合點,因其春夏時陽氣多、陰氣少,秋冬時陽氣少、陰氣多,故夫婦性生活一般在春夏二季可适當多些,秋冬則宜減免以順應自然的變化。這些認識雖不一定與現代醫學觀點全符合,但其所據“人法自然”的天人相應理論卻是不無道理的。 2.對性器及生殖功能的認識:《靈樞·論疾診尺篇》認為已婚女子停經,如其寸口脈搏動非常有力,則是懷孕之兆,是為兩千多年前将妊娠與孕脈結合并認為胎孕與手少陰尺部脈象相關。對夫婦的交合成孕,如《靈樞·訣氣篇》認為,男女兩性婚配交合可成孕,但精氣精液則是成胎的基礎。故《素問·金匮真言論》雲:“夫精者,身之本也”。 此外,對男子的性器及功能也有一些認識,如《素問·六節髒象論》認為先天的腎精,可滋生後天的精氣精液,皆閉藏在腎内。又如《靈樞·刺節真邪論》雲:“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此說明男子的外生殖器——陰莖及所懸垂的陰囊是儲精、制精和射洩精液及尿液的通道,為人體的機要之處。 3.男女性疾患的記述:如對筋痿(陽痿)的認識,《素問·痿論》已認識到情性的欲慮太多,且為外界性刺激所惹發的淫念不少,又常得不到滿足,或房事過于頻繁,可使主司性功能的宗筋(即陰莖等外生殖器)松弛縱退,久之則成陽痿或兼見遺精病證。值得注意的是,在《内經》的不少篇章中,還記載有諸如“陰縮”、“陰器不用”、“陰痿”、“陰器扭痛”、“陰挺長”、“陰挺不收”、“卵痛”、“陰癢”、“夢接内”、“淋”、“癃閉”、“白淫”、“陰中乃瘡”、“不育”等病症名,此為後世男科、女科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4.探索性疾患的病機:如《靈樞·五色篇》有一節讨論,其大意是說,當心主先有病邪,繼之腎應而乘克時(腎水克心火),則男子病态的面色反映在鼻頭部位的為小腹疼痛之證,在鼻頭下的為睾丸痛,在鼻頭中間直線上的為陰莖痛,上部為莖根,下部為龜頭,狐疝、陰器潰爛等病。如病色反映在女子的鼻頭下,則為膀胱、子宮的疾病,病色分散的為痛證,病色團集的為積聚,其病色與病變形态的大小方圓大體相似。 病色下至胝股區的,則提示性淫病重。此節通過面部鼻頭病色的辨别,可診斷男女不同的性疾患部位和相應的病機。對婦女月經失調,在《素問·陰陽别論》中認為其病機多系心脾疾病,加之思慮情欲不遂所緻。《素問·痿論》還認為,陽明胃為五髒六腑的寶庫,可潤養宗筋(男女的性器官),因“陽明虛則宗筋縱”,故治筋痿有時須補陽明胃的虛損。 《素問·骨空論》還認為,任督脈為病,男女之症征不同,“任脈病,男子内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督脈則“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注:相當于今指的會陰)間,繞篡後,别繞臀…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故督脈病,男為沖疝,女子不孕。 5.述性疾患的診治:在預測妊娠将分娩的征兆方面,如《素問·腹中論》雲:“何以知懷子之且生…身有病而無邪脈也”,即指孕婦近足月,雖感不适但脈象卻無異常時即可估計其臨近分娩。在治療上,對孕婦如因病須用某些反應較重的藥物時,也可考慮能減病之大半而止的藥量。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雲:“婦人重身,毒之何如?…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這是因“有故無殒,亦無殒也”之故。 在鑒别女子所患腸蕈、石瘕之病時,《靈樞·水脹論》所述“寒氣客于腸外”的腸蕈,其診斷要點是“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而石瘕則“…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洩不洩…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故腸蕈、石瘕二病雖同可生于婦女下腹部且狀如懷孕,但臨證上卻可根據其不同的病機、病征和月事的有無而加以鑒别診斷。 6.有關性養生的認識:在房事養生方面,《内經》中早就有不少經驗的積累和總結。如《素問·上古天真論》即明顯地告誡世人,若醉酒濫行房事,可使精氣衰竭、真元耗損、形體氣血虛弱,加之不能控制自己的淫欲,縱情以求過度的性快,故常損壽命,不到五十歲即年老體衰如行屍走肉。該篇還認為,在寡欲淳樸的美德影響下,可達到“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的境界。這是合于養生之道的。 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進一步提醒人們,在性養生方面,如能做到增八益(即八種有益于健康的性事)、去七損(七種不利于身心衛生的性事),則陰陽氣血調和而長壽。如不能做到這些,則常可早年衰弱。愚昧縱欲的人因對此認識不足而常早衰;聰明寡欲的人因遵此養生而常長壽,且身體健康,青春久駐。所以,善養生的人不做不能做的事,常滿足于清靜寡欲和心曠神怡的樂趣,故多能防病延年。在《靈樞·五音五味篇》中還指出逞性欲而思慮憂郁可傷心,醉酒縱欲、汗出傷風可損脾,性事太過、出汗入浴則可耗傷腎氣。故善養生者宜遠色欲,樂恬淡。 以上數點,充分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成書的《内經》中,從性、性生理、性診治、性養生諸方面已有了較系統的認識,為開拓和發展中醫性學奠定了相應的基礎。 (二)漢墓(養生方):由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簡》,其成書年代至少早于2100年前,是古代性養生學的最早專著。如: 1.《十問》中強調滋陰壯陽、食補助陰、房事有則、鞏固精關、氣功導引、補益精氣、通調氣血、益壽延年;主張性事時宜安神定志、徐緩虛靜。 2.《合陰陽》中總結了性事與導引氣功結合及房事動物姿态的某些仿生學和性生理宏觀反映。 3.《天下至道談》中備述了男女性心理、性生理和性養生的具體原則及措施。 4.《養生方》及《雜病方》中涉及性醫學如陽痿診治、對男女性器官的補益養護及若幹有關胎教、優生的經驗等。 (三)房中八家著作:雖早失傳,但從《漢書·藝文志》及後代有關醫錄(如宋代日本人丹波康賴的《醫心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書)中可知其内容的要點。現略述于下。 1.《容成陰道》二六卷:相傳由我國最早房中家容成子所著。據文獻記載,東漢三國房中術盛行時,多奉行容成之術,可見其影響之廣。其主要精神為,宜順應自然界陰陽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性事結合氣功導引,呼吸吐納;房事有節,固護精關,補虛瀉實。 2.《務成子陰道》三六卷:務成子即務成治,古代有名的房中家、道家。此書為性養生專著,強調順應天地陰陽四時變化進行房事。 3.《堯舜陰道》三三卷:系假托堯舜名的早期房中著作,主要讨論性早衰的機理和如何防治以益壽延年的問題。認為關鍵在于性事有節、食物滋養、固護精關。 4.《湯盤庚陰道》二卷:也是假托其名的古代房中著作。其要點可能是,倡導房事結合氣功導引和食療以補益陰精,并蓄積精氣以防性功能早衰。 5.《黃帝三王養陽方》:這也是假托帝王名的早期性養生著作。借黃帝與夏禹、商湯、周文王間有關房事養生的讨論而立說。其要旨在于結合食療以滋陰壯陽,閉精不瀉。去病培元,延年益壽。 此外,尚有《天老雜子陰道》二五卷、《天一陰道》二四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等,其内容雖已難确切考證,但應與上述各家性養生、性防治等學術思想大同小異。 從以上各家專著的主要論點和内容,可知在先秦、春秋戰國時期屬于“諸子百家”中的若幹醫家、房中家、道家、神仙家、陰陽家等及其相關的著作已為中醫性學奠定了較紮實的基礎。 三、鼎盛于秦漢隋唐 (一)秦漢時期:秦始皇雖統一六國,勵精圖治,惜在位時間短,如昙花一現,即為大漢嬗遞,故此時期中醫性學的發展以漢為主。根據《史記》、《武威醫簡》、《傷寒雜病論》、《玉房秘訣》、《抱樸子》等書記述,西漢時的性學在繼承先秦有關房中術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又有了明顯的充實和闡揚。如: 1.《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有西漢初期名醫淳于意曾談及其師承陽慶之業時,所獲的傳書中即有《接陰陽禁書》之類,表明秦漢時已不乏性養生和性禁忌的專著。 2.《武威醫簡》:從現代甘肅武威發掘的此書中明顯記錄有性功能障礙及性器疾患各七種,如“一曰陰寒;二曰陰痿;三曰陰衰;四曰囊下濕而癢、黃汁出、常痛;五曰小便有餘;六曰莖中痛如淋狀;七曰精自出,空居獨怒。”在前陰病方面,如所述陰寒、陰痿、苦衰、精失、精少、陰囊濕癢等。這些相當于現代所診的陽痿、陽強、滑精、淋病、陰囊濕疹、精液異常、性功能衰退等病的描述,多是觀察入微和頗有見地的。 3.《傷寒雜病論》:為漢代張仲景所著,分《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部分。除主論傷寒與雜病的辨證論治體系外,對性疾患也有不少真知灼見。如《金匮要略》對遺精、滑精、不育症、夢交等病的診斷和治療,提出了較明确的理、法、方、藥。并提出了“房事勿令竭乏”的性養生原則。還較系統地闡述了狐惑病的前陰潰瘍、目赤、咽炎等特征,首立白塞氏病的診斷要點。 4.《白虎通》:由東漢班固整理成書的《白虎通》雖主要讨論經學,但對與性有關的某些事物也頗多記述。如雲:“父所以不自教子何?為諜渎也。又授之道當極說陰陽夫婦變化之事,不可不父子相教也。”其中談到的“極說陰陽夫婦變化之事”,就是要竭力宣講男女夫婦間的性知識。這一方面說明,至少在東漢時士大夫貴族階層已盛行性知識的宣傳(即性教育);另方面,也旁證當時的房中術(古代中國性學)已較為普遍。 5.《玄女經》、《素女經》、《玉房秘訣》等書:由于秦漢統治者醉心于神仙術,企圖長生不老,如後漢曹操帶頭習修房中術,“亦得其驗”(見《後漢書·方術列傳》),争相仿效,足證此時房中術已廣泛盛行。據初步考證,《玄女經》、《素女經》、《玉房秘訣》、《抱樸子》(晉代葛洪著)等房中專著,多是此時期前後的代表作。另,東漢順帝時,張三豐首創道教,其本人也是房中家,因而将道教與房中術結合,充實了性養生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故有“其治病事,皆取玄素”之說(見《房中列傳·張道陵》)。 這幾本書雖失傳,但在後代有關輯錄中(如日本丹波康賴的《醫心方·卷二八·房内篇》)較多地摘錄了《玄女經》、《素女經》、《玉房秘訣》、《玉房指要》、《洞玄子》、《抱樸子》、《大清經》、《養生要集》、《産經》等古代性學專著的主要内容。概括起來,這幾本書大緻體現了如下幾個方面的認識和經驗: (1)竭力提倡男女性事的諧和協調,使能達到“神和意感”的境界。認為如夫婦性生活長期不和諧,則“非直損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 (2)性生活宜有節制,不可頻繁放縱。時間或條件不适宜而強行性交,有害雙方身心健康,故主張做好“七損八益”。不然,則非唯不利于優生,亦更難卻病延年。 (3)故意壓抑性欲情事,也常有礙健康。如夫婦刻意禁抑不行房事,則多易引起氣血閉塞和壅滞的病痛,身心受到壓抑和閉滞,緻生病多而減壽。 (4)許多性疾患,尤以某些性功能障礙,如男子百閉(不射精或逆行射精)、陽痿、早洩;女子月經失調、陰冷、性欲低下等,可通過某些簡易的氣功導引,或改變性交姿勢或體位予以治療,多可獲效驗。 (5)對一些性疾患着重于防治結合,寓防于治,寓治于防,使與氣功、藥物結合運用,多可獲壯陽補養、卻病延年之效。所載若幹性養生和性醫學的診治措施,迄今仍具有指導臨床和攝生的積極作用。 總之,秦漢,尤以兩漢時代,我國包括房中術在内的性學在社會上曾大力推行,上下求索,故此一時期應是中醫性學顯著發展鼎盛的黃金歲月。 (二)隋唐時期:本時期因隋代曆時不長,故中醫性學發展多突出在大唐年代。 然據《隋書.經籍志》所錄,有古代房中著作十一部,計有三四卷,輯錄了《彭祖養生經》、《素女秘道經》、《素女經》、《玄女經》、《玉房秘訣》、《彭祖養性》、《郯孚說陰陽經》、《徐太山房内秘要》、《新撰玉房秘訣》、《序房内秘書》等。此外,涉及“性”的著作還有《養生注》、《養生術》、《養生經》、《養生傳》、《帝王養生要方》、《養生要術》等,惜多失傳。不過,此時期對性學有貢獻的中醫藥著作,如《諸病源候論》、《外台秘要》、《千金要方》等書,都在秦漢性學思想的基礎上有了不少引人注目的新發展。如 1.《諸病源候論》:(1)對病種有新的認識:如性功能障礙、男性不育、精液異常、前陰病證和某些男子雜病等。并對若幹病證的具體性質和分類,有新的探索。(2)提高了對某些性疾患病因、病機的認識:如該書“傷寒夢洩精候”中指出“熱邪乘于腎,則腎氣虛,腎氣虛則夢交通。腎藏精,今腎虛不能制于精,故因夢而洩。”象這類的新認識,書中較多見。 2.《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 (1)病種有增加,如莖中病、尿精、精血出、陰痛、陰冷、少精、失精、陰痿、陰縮、陰下濕癢生瘡、陰腫、核瘍、陰卵大、卵偏、陰卒腫、陰囊腫癢、囊腫、核腫、疝等。 (2)病種分類較細:如《千金翼方》将陰囊病分為陰下生瘡、陰囊腫痔、水、陰腫核癰等;将卵分為卵、腸、水、氣等。類似的病種分類,迄今多仍沿用。 (3)治療方法增多并富于創造性:如《千金要方》記有治癃閉,用蔥管導尿簡便易行,為世界首創。該書還載有治遺精方14種,治少精、失精、陰下濕癢生瘡、陰痿證凡19種。《外台秘要》中所記治諸淋方35種,虛勞夢洩方10種,虛勞失精方5種。這些都體現了唐時對性疾患認識的加深和有關治療方藥的顯著成就。 四、阻滞于宋元時代: 中醫性學的發生和發展,經由遠古的始源、先秦的奠基至漢唐的鼎盛,其史迹有如馬鞍的第一個波峰漸緻突起,繼之由于宋元的阻滞,接着是明清近代的徘徊和新中國誕生後的振興蓬勃,這個由波折、降支、低谷至再呈高峰的波折曆程甚似一條馬鞍形軌道。宋代就處于第一個鞍峰後的降支階段。兩宋時期由于程頤、朱熹理學的盛行,提倡“存天理,滅人欲”,故古代性學發展至此頓遭壓抑和排斥,因而跌宕回落。 自《五代史》、《宋史》以下,史志中幾乎很難看到宋代的房中著作。根據當時曆史背景,可能主要與當時醫家囿于理學限制,對性學不敢再如以往那樣公開探究和總結;一些修史者和藏書家,也因理學思想束縛而不敢輯錄收列或珍藏房中著作有關。雖然如此,有的或轉向于内科、男科、婦産科病的診治以避免“越雷池半步”之嫌。 尤值得指出的是,宋時(公元10世紀早期)日人留學者丹波康賴于《醫心方》中輯錄宋前有關房中術内容,并胪列為至理、養陽、養陰、和志、臨禦、五常、五征、五欲、十動、四至、九氣、九法、三法、九狀、六勢、八益、七損、還精、施洩、治傷、求子、好女、惡女、禁忌、斷鬼交、用藥石、玉莖小、玉門大、少女痛、長婦傷等三十個專題加以引用和論述,實為我國古代,尤其是宋前性學各方面學術思想的集成,為不可多得的中國古代性學經典蘭本。 金元承宋之後,一方面既受理學思想束縛,在民間對性學仍不敢越,故可雲毫無新意;另方面卻由于帝王酷好淫佚,尤如元順帝荒于聲色,臣士競相邀寵和效法。據《元史紀事本末》記載“西天僧,以運氣術媚帝,帝習為之,号演揲兒法。演揲兒,華言大喜樂也。”實際上,所謂演揲,即追求淫蕩的房中術,此一流派與我國正統房中術以保健養生、防病優生為主旨者背道而馳,從而促使人們對傳統房中術的誤解和歧視,因之極大地阻滞了正統房中術的健康發展,其濫觞餘毒迄今未絕。 但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宋元時期的性學學術雖因前述原因受到壓抑或誤導,但有識之士在探索養生原則和某些病證診治方藥的同時,也多少給性養生和性疾患診治帶來一定的有利的影響。在臨證性醫學方面,劉完素主張“六氣皆從火化”,朱丹溪倡“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都直接或間接對男女性疾病的診治有參考和促進作用。在性養生方面,可能針對當時上層貴族的淫欲無度,名醫朱丹溪在其《格緻餘論·色欲箴》中強調色欲清靜,并在“房中補益”篇中對單純房事的補益作用持明顯的猜疑論點。 在李鵬飛所輯錄曆代有關養生文獻的《三元延壽參贊》中明朗地提出房事養生的主張,并醒目地作出了“欲不可早、欲不可縱、欲不可強、欲不可避”等告誡和論述;此外,還對“嗣育有方”和“妊娠禁忌”進行了總結和充實。無疑地,這些都抵制了元代縱欲的時尚,在總結前人成就的基礎上,于某些方面對性學的進步不無推動作用。 五、徘徊于明清近代 在明初至清亡的五百多年間,由于宋代程朱理學的擡頭和此時王陽明所倡心學“破心中之賊”禁锢性欲思想的影響,加之當時帝王統治者宣揚的是仁義道德,奉行的卻多男淫女娼,承元代演揲之風縱欲無度。在這兩個亟端矛盾傾紮的環境下,複加西學東漸,故使中醫性學的發展處于徘徊階段。其特點錯綜複雜地表現于在中下層社會大肆宣揚去情欲、遠聲色、三從四德、失節事大等理學、心學餘毒,桎梏性學的應有發展;而在上層統治集團則荒淫戀色、縱欲無窮,導緻不健康房中術的泛濫。 在這兩大特色的影響下,包括晚明時統治層的縱欲荒淫、社會風氣的奢侈淫逸,進步思潮的搖旗呐喊三相扭結融合,緻當時性文學(如言情、色情小說、青宮畫冊等)象《金瓶梅》、《肉蒲團》、《紅樓夢》、《西廂記》等有的作為名著流傳,有的視為禁書幽閉。總的說來,包括房中術在内的古代性學,此時更為社會所誤解而被視為誨淫邪說遭到歧視和排斥。 但明清時,由于學術思想活躍,祖國醫學在前人開拓的基礎上得到了包括内科、外科、婦産科在内的較為全面的發展,這對性學也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在一定程度上的推動和發展。 (一)明代:其代表作如: 1.《景嶽全書》:張景嶽所著《婦人規》中,在“十機”篇内較系統地指出,夫婦合機的遲速、畏機的強弱、會機的遠近、生機的盈虛、氣機的勞逸、情機的懷抱、病機的二火、閣辟動機的成敗、時機的童稚、失機的暗産等因素常影響房事的和諧、孕育的成敗。《基祉》篇還重點論述了擇偶與優生學的關系,但其标準隻限于女方,卻無對男方的要求。在對性生活的禁忌上。 專題講述了夫婦交合的時忌、場所、影響優生的飲食和妊娠須寡欲等方面的問題,雖不無某些類比臆測之詞,但也不乏真知灼見之處。尤可一提的是對性治療的貢獻,他結合個人的實踐經驗,對男女不孕育的防治,作了較深入的發揮,指出女子調經種子,主在補陰(包括補命門氣血和心脾之陰源);治男子不育主在治精,凡能影響精液的充盛或射洩的疾病(如精滑、精清、精冷、陽痿、夢遺、淋病、亡陰、陽強、陰病、陽衰、陰虛陽極等)都可導緻不育。并提出許多治療方藥,對夢交、交接出血痛等病的治療亦有獨特見解。 2.《養生四要》:萬全著此書,從優生學和養生防病學方面論證了早婚之害,未成年男女婚配,過早耗傷陰液陰津,不僅影響發育成長,且易早衰夭折等問題;對房中采補和還精補腦之說表示懷疑;痛陳縱欲之害,确認房事有節是延齡廣嗣的要則。 3.《梅瘡秘錄》:由明代陳司成所撰的世界上第一部梅毒專著,明确指出,梅毒系通過兩性不潔性交為主要傳染途徑。認為梅毒不僅可直接遺傳傳染,且能隔代相傳。在治療上,首先運用了汞、砷制劑,如生砒、輕粉、朱砂、水銀、生生乳(砒制劑)等,開創了對梅毒治療史中最早使用砷、汞制劑的先河。此外,明代醫家陳實功著《外科正宗》,在“楊梅瘡論”一篇中,對梅毒的病損、證候、診斷、治法、主方等都有較深刻的認識和見解。 4.其它:如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特别指出了老人縱欲的危害性。趙獻可的《寡欲論》告誡老年人要“急遠房帏,絕嗜欲”以免房勞傷腎,損折壽命。袁黃在《攝生三要》中,把聚精列為攝生三要之首,主張“養生者務實其精”,并提出“實精之要,莫如經年獨宿”,“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較具體而全面地論述了固精的方法和措施。此外,一些性與養生,性與優生和性治療經驗反映在綜合醫著或一般養生書中的,還有《醫方類聚》、《廣嗣經要》、《古今醫統大全》、《遵生八箋》、《勿藥元诠》和《養病庸言》等。 (二)清代:其主要性學代表作有 1.《青囊秘訣》:清初名醫傅青主著,其中對梅毒的有關診治更為詳盡,錄有他自拟的方藥不少于12種:有補虛洩毒的,有内消火毒的,補中有洩的,專治鼻毒的等方,且多有一定效驗。他所撰的《傅青主男科》計25門,226篇,論述男科雜病,辨證重視髒腑,頗具一家之言。 2.《雙梅景暗叢書》:清末進士長沙葉德輝輯錄,書中刊有《醫心方》所出的《玉房秘訣》、《玉房指要》、《素女經》、《素女方》、《洞玄子》及唐代白行簡的“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等失文,對古代房中術有其相應的整理和發掘之功。 3.其它:如程仲齡的《醫學心悟》,在“小便不通”篇中對淋證與癃閉、夢遺與滑精的鑒别;李中梓《醫案必讀》對赤白濁的區分;《外科證治全生集》對子痛與囊痛的辨别診斷;《臨證指南醫案》對精濁的病因證治論述;葉天士所倡溫養八脈,調理奇經的治法、對精室和前陰病證治療的指導意義等都具有相應的臨床價值和一定特色。 六、發揚于新建中國 由清末至民國,因宋元明清的理學、心學遺毒陰魂未散,緻富于我國傳統特色的性學進展仍處于低潮,尚未發現有關專科方面的新作。僅唐容川的《血證論·男女異同》中,從氣血水精的相互轉化關系論述了兩性的差異;在淋濁、遺精等病目中提出了男精的生成及與氣、血、水間的關系。 新中國誕生後,由于黨的中醫政策的制定和貫徹,中醫各科學術得到了顯著的發展,有關“性”的專科門診、專科醫院和專業會議相繼創建和召開;有關“性”的著述,也不斷出版發行。據不完全統計,自吳階平主編的《性醫學》出版前後,從1956~1995年,全國公開發行的性學專著已遠超過百本大關,其中涉及中醫性學的有《中醫性醫學》、《中醫男科學》、《中醫性診治學》、《古代中醫性學揭秘》、《中國傳統性治療學》、《房室養生學》、《男科證治指南》等,從病、因、證、治、臨床與實驗,理論與醫案相結合等方面,對中醫性學有了不少新的探索和發展。 如1989年作為第一批《中醫現代研究叢書》出版的《中醫性醫學》初步總結了我國古代性學的有關成就,并為房中術正名以利繼續開拓前進。書中内容較廣泛地涉及到具有我國特色的性解剖學、性生理學、性教育學、性心理學、性病理學、性臨床學、性養生學、性發育學和性優生學、性社會學等方面的知識,提示其已具備形成一門獨立的新學科的紮實基礎理論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所述富于中國特色的性衛生保健理論和措施,很多仍可供現代性學(包括性醫學和性保健學)的借鑒和相互促進。 繼1994年中國性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後,全國許多省市也先後成立了地區級性學會,國内、國際的性學或其分支的學術會議及有關的專刊和專著如雨後春筍,蔚為壯觀。随着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需要,由于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性學的醫療、科研和教學工作的不斷深入及開拓,我們深信此一既古老又新穎的性學科學必更将蒸蒸日上,前程似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