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人雲:“我是人,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 (Terence,公元前185-159年,轉引自Katchadourian,384)換言之,人所能夠具有的性質,人所能夠實行的行為,就不是不自然的。著名性學家金西(kinsey)也用類似的方式表達過他對性的觀點:唯一不自然的性活動是不能實行的性活動。金西的觀念表達了現代社會性規範的思想精華。在進入現代之後,性觀念發展變化的一個總的趨勢是:認可所有的性活動方式,無論其目标是什麼,形式是什麼,内容是什麼,對象(包括性别)是什麼,隻要是在生理上能夠實行的,就沒有什麼不可以。
現代人的性規範與性學的興起有直接的關系。關于性學的創建日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認為是在1844年至1886年間 ,以兩本同名書為其标志,一本是凱恩(Heinrlch Kaan)的《性心理學》,另一本是艾賓(Krafft-Ebing)的《性心理學》。第二種說法認為,性學的興起是在1922年至1948 年間,其标志是1922年瑞奇(Wilhe1m ReicU)發現他稱作“快感力量的真正性質”, 以及在1948年及随後金西出版他的兩部性學著作。
有性學專家将艾利斯、金西、馬斯特斯和約翰遜的研究稱為性學的三個裡程碑。艾利斯是第一個公開表達出對性的肯定态度的人。他的兩個主要貢獻是,第一,承認了女性性欲的存在及性快樂對于男女兩性同等重要;第二,擴大了合法性行為的範疇,擴大了對異常性行為尤其是同性戀行為的容忍度。艾利斯認為,像虐戀這樣包含了統治與屈從關系的異常性傾向與正常性行為僅有程度之别,性咬就是中間狀态的一個例子。這一“科學”觀點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即性行為中男性的統治和女性的屈從具有生理的根源,因此天然存在于一切性形式和性快感之中。推而廣之,所有的正常性行為與所有的反常性行為之間的區别也僅僅是程度上的區别,而不是本質上的區别。他的這一觀點成為此後性學的一個基本觀點。 (Jackson,in Cnveney et a1,48-61)
性學的一個主要立場就是反清教主義傳統。它把性視為一種自然的功能,認為人應當擁有自由表達自己性本質的權利。它激烈地反對禁欲、節欲、禁制和壓抑,批判維多利亞式的假道學,批判性問題上的雙重标準。在美國和西歐,性學研
究使性生活開始了一個世俗化的過程,從宗教的、道德的領域降低到純粹私人行為的領域,降低了控制性表達的間接社會手段的控制程度,如法律或其他非個人的第三方對個人在私下場合的行為的幹預。從西方的中世紀一直到19世紀末年,對于被允許和不被允許的性行為的界線劃分帶有明顯的傳統因素,比如把性行為
劃分為正确與邪惡、美德與罪惡、神性與獸性的對立。性觀念中現代社會中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從道德領域(注重美德與邪惡)轉向肉體或精神健康的領域(注重健康與變态、成熟與不成熟、正常與反常之間的對比)。社會學家對人類的性活動作出傳統與非傳統的區别。有更多形式的行為被限制在社會性行為規範允許的範疇。但是與此同時,一些性行為也受到了更嚴厲的社會控制,如強奸、性騷擾和性虐待等行為。在20世紀的70年代,發生在西方世界中的規模宏大、影
響深刻的性革命使西方的性狀況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可以坦率地談論與性有關的一切話題,各種各樣的性話語都得到了表達的機會。而導緻這種變化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生育控制方法的發展。過去,未婚青年很難得到生育控制工具,
隻能靠體外射精。少女會因“道德危險”受監護。70年代的社會變遷已經在性的領域造成了這樣一種二者擇一的态勢:究竟是鼓勵青少年采用避孕措施,還是完全禁止青少年的性活動。因為後者已經根本不可能,所以隻能按前者辦。
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導緻了性活動與生殖目的的分離。可以說,影響現代人性規範的主要因素就是生育與性快樂的疏離。目前在中國這樣的國家,已婚婦女的避孕率已達到83%,有的地區更高達90%以上。雖然這個比例在世界上算高的,但其他國家也有相當高的避孕率和絕育率。英國1978年人口調查表明,人們對絕育的态度已經大有變化。有超過1/4的已婚夫妻在妻子35歲時做了絕育手術。一項由牛津大學所做的樣本容量為17032對夫妻的調查表明,絕育手術中男方絕育占2/3 。男性絕育手術簡單、便宜,成功率也很高(成功率約為99%)。雖然羅馬天主教會認為絕育是罪惡,應當“絕對禁止”,但僅在英國,每年就有超過10000例的絕育手術。 (Austin et a1,117 )
即使在避孕失敗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人工流産來終止妊娠。在有些國家,平均每百次懷孕的人工流産比例竟能高達55%。
在人流比超過50%的情況下,每兩次懷孕就有一次是不生育的,更不必說絕大多數的性交根本就沒有導緻懷孕了。普遍的避孕、絕育和人工流産使得性活動與生育的分離越來越明顯。在這種情況下,性規範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生育不僅不再是性的唯一目的,就連性的主要目的都算不上了。從為生育的性活動在人類全部性活動中所占的比例來看,生育在所有的性目的中隻能算作很不重要的一種了。
因此,在今日世界,可以說有三種最主要的性觀念和性規範:第一種仍堅持着以生殖為性的唯一合法理由的規範,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大部有着較深的宗教信仰,他們仍舊把性看作自我放縱和罪惡。對他們來說,隻有為了生殖的性才是正當的。第二種性規範認為,性是愛的需要,對持有這種信念的人們來說,愛與性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有愛才能有性,沒有愛的性是不道德的,是違反性規範的。第三種人認為,性的目的是娛樂,性僅僅是人生多種快樂的來源之一。上述三種性規範又可以被概括為:以生殖為主;以人際關系為主;以娛樂為主。
有人将後兩種現代性話語分别命名為浪漫性話語和随意性話語。浪漫性話語是把情感和長期關系當作性的條件的觀點,這種話語與一夫一妻制、配偶制和家庭生活有關。随意性話語是指以性本身為目标,将性視為個人的,而不看重伴侶關系。随意性話語與吉登斯的“愛的會合”這一概念相似。他指出,這種愛情是由“可塑的性”和個人生活的民主化而來的,它與20世紀女性地位的改變有關。相互的性滿足是新型性關系的核心,持久的忠誠關系變得不再重要。
除此之外還有無興趣話語和掠奪性話語。無興趣話語是表明對性完全不感興趣的話語,例如說“我對此事基本上毫無興趣 ”,掠奪性話語則是傳統的男性氣質的性态度,在這一話語中,一個男性的性伴侶數量與他在同伴中的聲望成正比。
随意性話語與掠奪性話語有相似之處,但有兩個主要區别:其一,在随意性話語中,性活動的價值在性本身,不是為了向同伴證明自己的男性氣質;其二,這種性活動最理想的境界是女性與男性起同樣的作用,她們也可以為自身的性滿足主動提出性要求。 (Wight,in Adkins et a1,151-159)
盡管有文化的差異,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各種文化當中性的規範還是帶有某些普遍性,例如:夫妻感情聯系的增強;鄰居系屬的關系減弱;個人獨立感和追求快樂的個人自由權利增強 ;性快感與罪惡之間的聯系感減弱;個人身體隐私欲望的增強——這種到1750年在英國社會的中上階層已完全建立起來的規範,在20世紀末已經在全世界普及。現代的文化創造出這樣一些價值觀:對浪漫和熱烈愛情的高度評價;為愛情而結婚(反對包辦婚姻);家庭成員之間的平等關系(反對父權制,等級制);男女兩性的性自由;男女平等;對性活動的寬容;以童年為生命周期中需要特别對待的時期(反對使用童工), 自19 世紀以來,上述觀念首先在西方社會形成,随後通過廣播、錄像等大衆傳媒手段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對于現代性觀念影響最大的是本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在西方發生的…性革命” 。 關于這場性革命的功過是非,各種理論流派和各種政治力量之間存在着極大的争議。有人認為,這場所謂的“性革命”根本就沒有發生過。他們的論據是:80年代一些調查表明,年輕人的性價值觀和性行為模式與過去相比并沒有很大的差異,但是一般看法是,在50年代及以前的年代,社會的性規範相當嚴厲;60年代和70年代這20年,西方的确經曆了一場性革命,主要是性規範大大放松,婚姻之外的性關系增多,每個人的性伴侶數量增加等等;自80年代出現艾滋病危機之後,傳統規範回潮,人稱“黑暗時代”,因為人們全都穿黑衣服,在同性戀社群中,幾乎沒有人沒參加過正當壯年因艾滋病去世的親友的葬禮;到了90年代,一種新的性規範正在形成,其主要特征一個是“安全的性”,另一個就是女性性權利的崛起。
目前,關于性規範問題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潮流。一個是保守觀念的回潮;另一個是非西方文化對西方性觀念的抵制。
保守觀念的回潮在西方是從80年代初開始的,那時正是艾滋病剛剛被發現的年代,艾滋病在全世界的流行起到雙重作用,一個是傳播了與60-70年代的性觀念,另一個則是重新導緻了性焦慮,其中最明顯的是同性戀恐懼症和假道學觀念的回潮。宗教界和右翼人士發起對70年代性革命的全面反攻,聲勢浩大。例如,90年代末,美國人重申家庭價值,成千上萬的男性參加了“許諾”運動,許諾做個好丈夫,好父親,回歸家庭價值,當然是傳統男權制意義上的好男人。這一運動盡管遭到女權主義的強烈抨擊,也令許多自由派男性所不齒,但仍不失為一種值得注意的社會潮流。保守派的夢想中的世界是一個從未發生過性革命的世界。這種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呢?作為性革命發生前的典型社會形态,可以以愛爾蘭為例,在那裡,堕胎、同性戀和離婚至今都是非法的。一位女性這樣講到西方性革命前的生活和人的感受,她說:“50年代十分可怕,我們十來歲時是饑渴的一代人。50年代對于女孩來說尤其可怕。它極其嚴酷,尤其是在像卡裡索(Carkisle)這樣的地方就更嚴酷。我們如饑似渴地排長隊看好萊塢的電影,對快樂充滿渴望,渴望過上我們想過的那種生活,而你隻能在電影中看到這種生活。我們的生活中什麼都沒有,真是嚴格節制到極點,比父母在戰前的生活都不如。”(Grant,86)
在當今世界,在性的問題上,保守派的力量仍舊十分強大。雖然社會對于性想象已經變得相當寬容,但是對性行為還是有着許多的禁制,有些性規範甚至相當嚴厲。人們總是被告知可以有性自由,但是實際做起來既困難,又昂貴。對性最常見的約束就是認為它隻應限于婚内,而一切在婚姻形式之外的不以生育為目的的性行為仍然被保守思潮視為越軌的行為,應當受到像艾滋病這樣的災難的懲罰。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社會潮流是後殖民主義反西方思潮的潮流。西方民族開始重視它們自身的文化,抵制對西方文化帝國主義的全盤接受。隻是接受西方那些好的東西,同它們自身文化傳統結合起來。有些極端分子鼓吹全盤抵制西方文化,曆數西方文化中的種種陰暗面,例如種族主義思想、毒品、犯罪、放蕩、離婚等。這些人希望倒轉時鐘,回到殖民時期之前。
總之,西方化和抵制西方化是當今國際生活中的一個新的特征。在性規範這種文化因素很重的領域尤其如此。西方有很多問題,東方有自己的優勢,在西方社會因艾滋病危機而受到巨大挫折,否定自身的性價值、性規範、性觀念時,東方的一些性文化、性規範顯示出某種優越性。面對這種複雜的局面,需要獨立的思考,以便使性的規範向有利于人性自由的方面轉變,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