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痛痛,每月都要經曆的疼痛真的無法擺脫嗎?女性在行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較重以至影響生活和工作。
什麼是痛經
痛經是指婦女在行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下腹疼痛、墜脹,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較重以至影響生活和工作。
痛經的分類
[西醫學分類]
西醫根據經期女性盆腔髒器有無器質性疾病,将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類。痛經病人如果經過仔細檢查,未發現盆腔髒器有明顯異常者,稱為原發性痛經。經檢查發現有盆腔炎、子宮内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病、子宮發育不良、子宮過于前屈或後傾、宮頸口狹窄等疾病者,稱為繼發性痛經。
原發性痛經以青少年女性多見,容易痊愈。繼發性痛經則常見于育齡期婦女,病程較長,纏綿難愈。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在我國婦女中的發病率為33.15%,基中功能性者占53.2%。
[中醫學的分類]
中醫學上所講的痛經,主要指原發性痛經。其分類主要根據痛經的寒熱虛實之别,将其分為氣滞血瘀型、寒凝胞中型、濕熱下注型、氣血虛弱型、肝腎虛損型等證型。
痛經的病因
[西醫學認識]
原發性痛經:原發性痛經僅發生在有排卵的月經周期,無排卵者一般不發生經行腹痛。研究表明排卵後孕酮能促進子宮内膜合成前列腺素;子宮内膜和血中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經的決定性因素。前列腺素能在經前數小時開始刺激子宮肌層收縮,整個經期子宮收縮呈節律性增強以緻子宮張力升高,前經患者血中前列腺素含量更高,引起子宮的缺血、缺氧,引起極度疼痛,而導緻痛經。
有時排卵月經子宮膜整塊排出,緻子宮收縮不協調而引起痛經。但痛阈因人而異,并有精神、神經因素的影響,内在或外來的刺激可使痛阈降低,思想焦慮、恐懼以及生化代謝物質均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刺激盆腔神經纖維而引起疼痛。
繼發性痛經:多見于生育後及中年婦女,因盆腔炎症、腫瘤或子宮内膜異位症引起。内膜異位症系子宮内膜組織生長于子宮腔以外,如子宮肌層、卵巢或盆腔内其它部位,同樣有周期性改變及出血,月經期間因血不能外流而引起疼痛,并因與周圍鄰近組織器官粘連,而使痛經逐漸加重,内診可發現子宮增大較硬,活動較差,或在子宮直腸陷窩内扪及硬的不規則結節或包塊,觸痛明顯。
[中醫學認識]
中醫對痛經的解釋是胞宮的氣血運行障礙,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
痛經的發生與沖任與胞宮的周期性生理變化密切相關,主要病機在于邪氣内伏或精血素虧,更值經期前後沖任二脈氣血的生理變化急驟,導緻胞宮的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或胞宮失于濡養,“不榮則痛”,其所以随月經周期發作,是與經期前後特殊的生理環境變化有關,因為胞宮平時藏精氣而不瀉,血海由空虛到滿盈,變化緩慢,氣血平和,緻病因素不會影響沖任胞宮,經前、經期血海由滿盈到溢瀉,以通為順,若沖任胞宮阻滞則痛;經血下瀉必耗氣耗血,沖任胞宮失養則不榮而痛。臨床分型有虛實之别,虛證多為氣血虛弱,肝腎虛損;實證多為氣滞血瘀,寒濕凝滞,濕熱下注。
診斷
臨床表現下腹部疼痛是痛經的主要症狀,多發生在經前或經期1-2天,可呈陣發性痙攣性或脹痛伴下墜感,拒按或喜按,疼痛持續數小時至2-3天不等,随後逐漸減輕至消失,嚴重者可放射到腰骶、外陰、肛門等部位,或伴有惡心、嘔吐、腹瀉,坐卧不甯、面色蒼白、冷汗淋漓,甚至發生暈厥而急診就醫。也有少數于經血将淨或經淨後1-2天始覺腹痛或腰腹痛者。
痛經的治療
通過病史及全身、局部檢查,尋找可能引起痛經的病因後,作相應的處理。
一般處理:進行必要的衛生常識宣教,消除焦慮、緊張和恐懼,解除精神負擔。及時治療全身慢性疾病。發育不良、體質虛弱者應設法糾正。開始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經期避免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防止受寒,注意經期衛生。
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為減少前列腺素的釋放,可于經前3-5天口服消炎痛25mg,或乙酰水楊酸0.3g,或甲氯滅酸250mg,均每日2-4次,可能有顯效。
口服避孕藥抑制排卵:由于痛經主要發生在排卵周期,可試服避孕藥Ⅰ或Ⅱ号以抑制排卵,用法同避孕方法,可能減輕症狀。也可口服安宮黃體酮5-10mg/日、炔諾酮2.5-5mg或甲地孕酮4-8mg,每日一次,月經第5日開始服用,連服20-22天,共3個周期。對子宮膜異位症及年較長者均可使用。
止痛解痙:下腹置熱水袋,酌服索密痛或颠茄合劑,必要時注射阿托品0.5mg。最好不用或少用杜冷丁、嗎啡等,以防成瘾。
對症治療:宮頸口小或頸管狹窄病人,試月經前用宮頸擴張器,緩慢地按順序擴至6-7号,使經血暢流,并能減低宮頸口周圍交感神經纖維的感受能力而達到治療痛經的目的。必要時可連續進行2-3周期;子宮後傾後屈者,可試胸膝卧位,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鐘。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好,比西醫副作用少。因人而異,因病施治是中醫治病的最大優勢,因此呂藥治療原發性痛經有着廣泛的開發前景。
氣滞血瘀:每于經前一、二日或經期小腹脹痛、拒按,經血量少,或排出不暢,經色紫暗有塊,血塊排出則疼痛減輕,胸脅乳房作脹,舌邊或有瘀點,脈沉弦。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予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當歸9g,川芎6g,延胡索6g,香附3g,枳殼5g,甘草9g,丹皮6g。
寒濕凝滞: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得熱痛減,按之痛甚,經量少,色暗黑有塊,惡心嘔吐,畏寒,例溏,苔白膩,脈覺緊。溫經除濕,化瘀止痛,予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當歸9g,川芎6g,官桂3g,幹姜3g,小茴香1.5g,五靈脂6g,延胡索3g,赤芍6g。
濕熱下注:經前、經期小腹脹痛,經理多,色紅,質稠或有塊,平日帶下色黃或有穢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清熱除濕,化瘀止痛,予清熱調血湯(《古今醫鑒》)。白芍15g,川芎10g,當歸15g,丹皮15g,黃連10g,生地15g,桃仁15g,紅花15g,莪術15g,香附15g,延胡索15g。
氣血虛弱:經期或經淨後,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經色淡量少,質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虛細。益氣補血止痛,予聖愈湯(《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人參20g,黃芪15g,川芎15g,當歸15g,熟地25g,白芍15g。
肝腎虧虛:經淨後小腹隐痛、腰酸,經血量少而質薄,經色暗淡,或有頭暈耳鳴,小腹空墜不适,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益腎養肝止痛,予調肝湯(《傅青主女科》)。當歸9g,白芍9g,山萸肉9g,山藥15g,阿膠9g,巴戟天3g,甘草3g。
預防與調護
對于原發性痛經女性朋友可以采取如下護理方法:
1.注意并講究經期衛生,經前期及經期少吃生冷和辛辣等刺激性強的食物。
2.消除對月經的緊張、恐懼心理,解除思想顧慮,心情要愉快。可以适當參加勞動和運動,但要注意休息。
3.平時要加強體育鍛煉,尤其是體質虛弱者。還應注意改善營養狀态,并要積極治療慢性疾病。
4.疼痛發作時可對症處理,口服田七痛膠囊、延胡索片、去痛片,也可服用阿托品片及安定片,都可緩解疼痛。另外,喝一些熱的紅糖姜水會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