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中國古老的文化習俗中對身體的“定向改造”隻限于文身、裹腳或者紮耳朵眼兒。但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這種改造往往進行得更激烈,尤其是針對生殖器實行的割禮,更是讓國人大呼不解。
針對男性的割禮,醫學上叫做包皮環切術(Circumcision)。猶太人的先祖把割禮寫進了猶太法典,每一個猶太男孩在出生後的第8天都要實行割禮,這是猶太男人的身份象征。割禮雖然沒有出現在《可蘭經》裡,但伊斯蘭教也有這個習俗。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全世界有30%左右的男人做過包皮環切術,其中超過2/3的人是穆斯林。
一對現世的生死冤家,沒想到卻在“根兒”上達成了一緻。
更有趣的是,亞曆山大大帝一統江山的時候,曾經禁止伊斯蘭人行割禮,因為古希臘人認為男人脫光了衣服還不叫裸體,隻有把包皮翻下去露出龜頭才算,割禮等于永遠讓男人光着,是不允許的。
那麼,為什麼老祖宗總喜歡跟包皮過不去呢?現代人對此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割禮是男孩的成人禮,有“開包”的意思。也有人認為古代洗澡不方便,割了包皮有助于清潔衛生。但是,聯想到一些古代部落對女人的割禮幾乎可以肯定是為了壓抑女人的性欲,不少曆史學家相信男人的割禮也一定和性能力有關。美國曆史學家羅納德?伊梅爾曼(Ronald Immerman)就曾寫文章說,割禮是為了抑制男人的性欲,好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狩獵或者和别的部落打仗。
伊梅爾曼的理論看似很有道理,因為包皮富含神經末梢,很難想象它們對性刺激沒有反應。甚至還有人分析了性交時陰莖的物理運動,得出結論說包皮相當于一層可移動的緩沖層,有助于減少性交時對陰道的摩擦,讓愛液分泌不足的婦女不至于感到疼痛。
但是,這一派學說遭到了割禮擁護者的強烈反對。他們也找到了很多試驗數據和統計結果,證明割禮對性欲沒有影響,對婦女的身心健康也不會構成威脅。可惜的是,人類很可能永遠不會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科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很難設計出一個既準确而又毫無偏見的對照試驗。大部分割禮手術發生在男人還是男孩的時候,他們不可能對手術前後的性生活質量做出比較。
在性方面存在的争議并沒有影響男性割禮的普及程度,19世紀時的一個意外發現終于讓男性割禮在某些西方國家普及開來。1870年,一位紐約整形外科醫生采用割包皮的辦法治好了一個小男孩的癱瘓,這個案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轟動,并引來不少模仿者。一些充滿想象力的醫生甚至還總結出一個理論——反射神經病(Reflex-neurosis),這一理論認為生殖器官的神經病變能影響到主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所以那個時候對于很多怪病都是一割了之,如果恰好治好了病,就把功勞歸于割禮。
當然,後來的醫學發展推翻了這個假說。如今醫生們更傾向于認為,包皮不衛生引發的炎症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顯然,這個理由并不足以讓父母們繼續剝奪自己孩子擁有包皮的權利,不過,新的證據又适時地出現了。科學家發現,割了包皮的人患陰莖癌的概率比不割包皮的人低,他們經過計算說,每割3000個包皮就能減少一個陰莖癌患者。于是,不少男科醫院打着“降低陰莖癌發病率”的幌子開始宣傳包皮環切術的好處。可是,也有不少科學家指出,陰莖癌的發病率本來就非常低,用割包皮的辦法預防陰莖癌很不劃算。另外,很多相關數據都是割禮擁護者計算出來的,方法有誤。按照新的計算,大約每割30萬個包皮才能減少1例陰莖癌。
真正在醫學界達成共識的是包皮環切術在預防性傳染病方面的好處,關于這方面的試驗報告有過很多。2005年,幾位英國科學家用關鍵詞搜索的辦法找出了1950?2004年所有相關的論文,把數據綜合到一起進行了統計分析,最後得出結論說,包皮環切術确實能夠降低梅毒和疱疹等性病的傳播概率。
艾滋病研究者受此啟發,開始在南部非洲試用包皮環切術來預防艾滋病的傳播,結果所有的大規模試驗都提前中止了,因為初步的分析表明割包皮至少能把傳染概率降低一半!這種試驗再進行下去,對于對照組的男人太不人道了。
割包皮為什麼會有這種神奇的效果呢?澳大利亞科學家邁克姆比(McCoombe)比較了角蛋白(Keratin)層在包皮和陰莖其他部位的厚度,發現包皮内層的角蛋白層厚度是最薄的。角蛋白被認為能阻止表皮細胞吸附外來的病原體(比如艾滋病毒),缺少了角蛋白的保護,包皮就變成了病毒入侵人體的大門。
不過,也有不少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結果表示了擔憂。首先,即使切除了包皮,仍然不能百分之百地杜絕艾滋病毒的傳染,卻有可能讓那些沒了包皮的男人誤以為自己從此刀槍不入,其結果反而會更糟。其次,在非洲進行的人體試驗表明,很多男人會在割包皮手術留下的傷口還未愈合時強行和女朋友發生性關系,結果反而讓他們的女友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
總之,割包皮的例子充分說明,當科學遇到宗教,或者某種古老的文化習俗的時候,往往很難獲勝,因為科學家很難保持中立,而現實社會中的人性遠比科學定律要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