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認為,色欲是人們的共同需要,是無師自通,與生俱來的。他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個人要想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修養,“先天”是幫不了什麼忙的,必須靠後天的教育和培養。而“好色”(即情欲)則不然,它可說是出于天性自然,凡健康的成年男女,都有要求滿足性欲的本能。但人的性欲要受道德、法律和社會輿論的約束。因此,對于人的性欲必須因勢利導,使之遵守性愛道德,行為有所規範,不能放縱,性生活要有節制。這樣,既不會損傷身體,也不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孔子也曾教誨弟子說:“君子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乃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講,一個人處在青少年時期,生理上初步發育成熟,性機能日趨旺盛,男子精滿自溢,女子月經按時來潮,性欲萌動勃發,頗有躍躍欲試之态。但此時一定要有所約束,因為此時身體并未完全發育成熟,如果極情縱欲,則無異于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給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傷;青壯年時期,生理上雖已完全發育成熟,但性生活也要有一定的克制,絕不能肆意房中,放縱情欲。這樣不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甚至會釀成難以預測的後果,因而強調“戒之在鬥”。而人至暮年,血氣已衰,則要“戒之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