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追求中性化的幾種心理動因
一、追求标新立異。在這個張揚個性的時代,有個性才會更有吸引力。反傳統、求新,成為女孩吸引人的亮點。所以有些女孩借助中性化來得到更多的認同。有些女生從來不穿裙子,喜歡穿寬松的T恤,言談舉止模仿男生的樣子,在校園裡到處走動;這樣的行為吸引了其他一些女生的喜愛和崇拜。處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都很“愛美”,在她們眼裡,流行就是美。于是就去效仿、跟風。
二、家庭教育的導向。大多數家庭隻有一個孩子,家長考慮到社會競争的壓力,會要求女孩子能夠自立,不要依附男人等,于是便向着男性化的方向去培養她們。“男性化教育”包括鼓勵孩子在和人交往的過程中能夠影響他人、領導他人,在職業選擇上也能夠從事一些傳統觀念看來女性不适合從事的工作。據一項調查顯示,目前超過90%的家庭使用趨向男性化的方式來教育女孩。
三、不喜歡自己的女性性别。一項對“青春期性心理研究”的課題調查發現,對自己性别不滿的女生比例已占50%。她們對自身性别不滿,是因為覺得做女性意味着軟弱受欺負,會受到性騷擾,學習會越來越比不過男生,在就業等方面容易受到歧視。因此,她們想當男孩,自然在言行舉止方面對中性化容易認同。
四、想得到與異性的友誼。因為女孩總被要求要“端莊、内斂、本分、淑女”,使得她們容易處于生活的被動狀态,喪失了人際交往和選擇的主動權。而很男性化的女生,就像她們的打扮像男孩一樣,性格也可像男生一樣直爽、灑脫,愛開玩笑,容易和班級裡的男生打成一片,甚至能稱兄道弟,滿足了她們青春期渴望與異性交往的心理需求。
女孩的中性化是好是壞
一般說來,在社會現實中,男孩都肩負着“像男子漢那樣”的期待,女孩也承擔着“像個女孩樣”的期望。這種與一般社會的角度所期待、希望的特征相适應的各種性格特點的總和,如行為方式、遣詞用語、風度氣質、服裝打扮和興趣嗜好等,被稱之為“性别角色”。
倘若我們提出“哪些性格特征對于女性來說是最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這個問題,那麼不論我們去問什麼人,他們所說的女性特征的核心部分都是基本一緻的,即使女學生也不例外。這些特征有:可愛、溫柔、體貼、懂禮儀、文雅、感情細膩、善于裝束打扮等。
${FDPageBreak}
既然有了性别角色的區别,因而也就有了性别角色的期待。人們會按照這些期待去要求、評價和決定是否接納現實中的每一個男男女女。如果作為一個女孩,她的性格不符合人們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如做事莽撞,說話粗野,穿着邋遢,整天瘋瘋癫癫、打打鬧鬧,别人就會說她“沒有個女孩樣”、“是個假小子”,因而在态度上不尊重她,在情感上疏遠她,在行為上排斥她。對于她自己來說,因為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認同和接納,就會在内心中産生一種孤獨、痛苦、迷惘的情緒體驗,使她的許多正常的心理需求如歸屬需要、受尊重的需要、愛與被愛的需要都得不到滿足。這樣輕則會導緻她與生活難以融入,重則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
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性别角色也不易極端刻闆化。一個太女性化、極端陰柔的女人,往往也有不接受自己、勇氣不足、創造力較低等問題。反之,那些兼具男女優秀性格品質、剛柔相濟的女性,她們在許許多多環境中,要比那些隻單一地具有所謂女性氣質的女性表現出色。她們有自信,善于抓住機遇,心理抗挫折力強,心胸開闊,富于冒險精神。所以有人提出男女雙性化的概念,即同時兼具男性氣質和女性心理氣質的個性特征,是一種理想的人格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女孩适當的中性化是有積極意義的。
家庭醫生在線專稿,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在線;媒體合作請聯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