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教育,總是想到孩子。作為孩子的第一個老師,誰來教教父母怎麼教育孩子呢?
孩子是未來,少年強則國強;那麼孩子的三觀是如何塑造的,首先是來自父母的熏陶與示範。
教育的初衷不是為了考試,目的也并非簡單地知識錄入,而是讓我們成為怎樣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學習成績優異,卻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母親,這教育到底算成功還是失敗?
電影《印式英語》就探讨了這樣一個問題,講述的是一個傳統的印度婦女,通過學習英語,令家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然而,這部家庭主婦的婚姻自救,稱不上勵志片,講的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道理。
莎希是全職媽媽,來自一個中産家庭。一兒一女,不愁吃穿。
業餘時間做點印度傳統甜點拉杜球賺點外快,老公對此很是反對。
老公不懂,這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自己擅長而喜歡的事情,保留屬于自己的最後一片天地。
莎希因為英語很差,受到老公輕視,女兒取笑。
姐姐嫁女兒,莎希獨自前往美國讓她十分不安。
作為一個業餘甜點師,一個全職主婦,廚房和餐桌是讓她最自信的地方。
然而幾次因為英語造成的尴尬,都與食物有關系。
第一次在家裡的餐桌上,吃早飯的時候,莎希錯把Jazz讀成“渣茲”,結果被無情地嘲笑了。
第二次
在姐姐的美國家裡,大家用英語談論嫁妝的事情,莎希插不上話。
第三次莎希在美國的咖啡店,點餐的時候因為英語問題,被店員羞辱了。
她坐在長椅上,哭了。
這些經曆,讓莎希決定報名英語課,改變自己。
莎希最終做到了,她的英文有了很大進步,并在侄女的婚禮上用英文緻辭。
她說:“家,是唯一一個不會嘲笑你弱點的地方。”
“家是充滿愛和尊重的地方。”
“隻有喜歡自己,才會愛别人。”
老公十分慚愧,也讓女兒留下了眼淚。
這部電影,看似是一個女人的婚姻自救。那個得不到尊重,快要窒息在日複一日的家庭關系。
事實上,莎希作為母親難道不夠溫柔嗎?作為妻子不夠顧家嗎?她已經做到最好了,但她卻沒了自己。
莎希的強大和改變,是對女兒最直觀的言傳身教。她說再多都沒用,她通過重拾自信,赢得了同學、老師、親人的尊重。
教育不隻發生在課堂,一路上幫助莎希的熱心人,側面道出社會大學的重要性。
莎希原本就是個渴望平等的新時代女性,不然她不會一直堅持要賣拉杜球。這個短期語言課程,讓莎希找到了出口。
《印式英語》中沒有《心靈捕手》和《地球上的星星》那樣别人家的老師,也沒有過多将鏡頭放在教室内。
而是通過莎希一步一步的轉變,讓觀衆自行體會教育和眼界所帶來的福利。
教育觀并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可以”或者“不行”,更多是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然大家去同一所學校,翻開同一本書,為什麼我們會成長成不同性格的人。
電影雖然談不上女權,但是男女平等是個極好的切入點。
如何教導女兒自立自強,教導兒子尊重女性,也是生活的必修課。
《印式英語》以拉杜球做矛盾起點,以杜拉球結交朋友,再以婚禮上莎希給丈夫的兩顆拉杜球表達愛意作為結束。
莎希開闊了思維,找回了自己,赢得了尊重。但初心不改,仍是那個妻子、那個母親。
在懂得如何成為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之前,還是先學學,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