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園西村社區有一位老人因收藏糧票而出名。這位老人不僅把糧票當成一種藏品,還把它當成一種載體,宣傳珍惜每一粒糧食。他就是收藏了數萬張糧票的馬家國。
年輕時的馬家國在翻閱收藏的糧票
他收藏了數萬張糧票,這些糧票已成為時代的記憶
“我小時候家住雙桂坊,那時候,我們買吃的經常要用到糧票。”今年74歲的馬家國是花園西村社區有名的收藏達人,令他出名的藏品就是數萬張糧票。
馬家國收藏的這些糧票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時間跨度三十多年。這些票據中,既有全國糧票,還有本地糧票;既有乘飛機用的糧票,也有坐輪船時用的糧票。而且,這些糧票包含多種面值:一市兩、二市兩、半市斤、二市斤、五市斤……
“以前,我國糧食匮乏,糧票曾作為一種特殊的票證。對于很多年輕來說,糧票這個詞顯得太過陌生,而對于這些人的父輩祖輩來說,這個詞包含了太多的苦澀和無奈。”馬家國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糧票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如需購買糧食,必須出示糧票,甚至有人把糧票形容為“吃飯的護照”。
多次舉辦展覽,宣傳糧票文化,提醒珍惜糧食
在收藏糧票之前,馬家國曾是一名郵票愛好者。由于上學晚,他初中畢業時已經18歲,他的收藏生涯,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當時,馬家國的一位親戚考上了南京醫科大學,跟馬家國之間的書信往來十分頻繁。他見信封上的郵票漂亮,便開始收藏。後來,他到農村插隊5年,但收藏郵票的愛好一直沒有丢掉,也正是郵票收藏打開了他的糧票收藏之路。
1973年回城後,馬家國被分配到運輸公司當修理工、車間統計、油庫保管員。1978年,他開始有意識地收集全國各地的糧票,以及肉票、布票等其他票券。
收藏糧票10年後,1988年11月5日,馬家國曾在家裡舉辦個人糧票展覽,吸引衆多藏友和市民參觀。這場展覽讓他在糧票收藏圈一炮而紅,提到這些,他至今非常自豪。
近年來,他曾多次在花園西村社區舉辦展覽,除了宣傳糧票文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提醒年輕人珍惜糧食,珍惜當下幸福生活。
馬家國收藏的糧票
他和糧票的故事很多,他最希望的是通過糧票了解過去
上世紀八十年代,糧票收藏比較火,交流活動也比較多。通過糧票,馬家國交到了很多全國各地的藏友。大家互相之間贈送、交換糧票,為了收集更好、更多的糧票,他還跑了很多地方。
在昆山一個藏友那裡,馬家國就收到一張1966年武進縣糧食局發的定量糧票,上面有“定量”“漕橋”的字樣。馬家國表示,這張“漕橋糧票”現在基本絕版了。
說到自己的藏友,馬家國臉上露出一絲得意,他拿出一幾封寫有英文的信件。原來,寄信人是馬家國的一位波蘭藏友。
據馬家國介紹,他是通過一位收集啤酒瓶的朋友認識波蘭藏友的。這位朋友懂英文,馬家國的寄信回信也都是這位朋友翻譯的。
“我郵寄給他一些糧票,他寄給我一些他們當地的票據。”馬家國回憶,他和這位波蘭朋友的通信維持了約兩年時間。
提起糧票,馬家國有說不完的故事。這兩年,馬家國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行動不是特别方便。但隻要社區有宣傳需要,他仍會帶着糧票前往。
“現在生活好了,食品供應充足了,年輕人很難想象以前憑糧票限購的日子。我們可以通過糧票讓他們了解過去,更好地珍惜當下。”馬家國說。
(呂洪濤 文 朱臻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