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出鄉關
郭資接到來自大明京都,來自京都國子監,民間亦通稱太學的錄取通知書,自是滿心歡喜。從五歲即上私塾,再到縣城“邑癢”即武安縣國辦中學上學,近十五年寒窗之苦,今日,終算有了一個良好結果。
郭資心情自是沸騰的,郭資的家庭自是沸騰的,郭資的家鄉西馬莊亦是沸騰的,連武安縣城之縣衙亦是沸騰的。這不,知縣坐轎,親到離城十裡處西馬莊村郭資家裡祝賀。南京太學,入此全國最學府,隻要繼續努力,前程一片光明。這錄取率,不敢說千裡挑一,卻肯定是百裡挑一。
待送走知縣大人,送走左鄰右舍,郭資的母親為兒子準備行裝。郭資的奶奶、爺爺,大伯、伯母,父親、母親,還有己出嫁到鄰村高村的姑姑郭素蓉和姑父,亦流下了激動歡欣的淚水。尤其姑姑郭素蓉,拉着侄兒的手,不能自己。從小,郭素蓉看着郭資長大,亦可以說,郭素蓉這個小姑姑,是将郭資從嬰兒抱到上學堂。姑侄感情,非常深厚。
郭素蓉,是家裡掌上名珠。人漂亮,人聰慧,幹淨利落,精明能幹,飽讀詩書,才華出衆,卻又心地善良,彬彬有禮,有巾帼女傑之氣質之美德。郭資很仰慕姑姑,覺得若是男兒身,定會做出一番業績。
武安距南京,千裡迢迢,日期不能耽誤。接到南京太學錄取通知書第二日,郭資即收拾行裝,要趕赴南京。
郭資要去帝都南京上學了,要走了。不僅家庭親人和朋友來相送,西馬莊全體村民亦來相送。大家戀戀不舍,出東閣後,郭資向相送的父老鄉親深鞠一躬,表示感謝,懇請大家不要再送了。于是,衆鄉親立在東閣前,目送郭資。
郭資的爺爺郭溫,奶奶馮老太太,大伯郭仲成和伯母,父親郭仲禮和母親王夫人,姑姑郭素蓉和姑父等親人,一直相送到村外兩裡處東崗處即現東馬莊村南東崗上。
老人言“送君千裡,終有一别。”郭資背着包袱,看着白發蒼蒼的爺爺、奶奶,看着大伯、大伯母,看着姑姑、姑父,又看着父親和母親,百感交集。自己今日赴南京太學,都是親人們長久大力支持,節衣縮食之結果,對親人們的恩情,郭資銘記于心。郭資知道家庭的貧寒,多虧全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勤謹勤懇,勤儉持家,不怕苦累,踏實勞動,才使日子有了起色,才能供自己到學堂上學。有道是家和萬事興,勤勞可養家,真的是有萬分道理。
姑姑和姑父,昨天特地從高村來到西馬莊村,送上紋銀十兩,以作路費盤纏。對此,郭資當時就流下了淚水。姑姑家亦不富裕,這十兩紋銀,可能是姑姑家多年積蓄。姑姑家,還有兩個孩子,亦在學堂上學。郭資執意不肯,幾乎惹的姑姑生氣。如此深情,千言萬語,盡在心中。
郭資淚水湧出,深感親人之恩重如泰山。郭資請親人們留步,莫再相送。親人們,己經皆是淚水沾巾,郭資還年輕呀,才十九歲,就獨身一人,出門三千裡,怎麼能不牽挂?昨夜,父親和大伯,說要送郭資到南京,郭資再三懇求,不讓大伯和父親相送,說别誤了農時。
就要分别了,十九歲的郭資忽然跪在親人長輩面前,對親人們道:“資能有今日,全依仗親人們撫持相助,此深恩,永不忘懷!”然後又昂首慷慨而言道:“親人厚恩,當以功成名就而報之!以不負親人之望之恩情!”言罷,起身,又深施一禮,轉身,大步向前。有道是,少年立志出鄉關,不學成名誓不還。(選自《朕之蕭何一一明朝五朝重臣郭資傳記》之文)2019.2.12日寫成(原創)于小雅室
,